#喜迎党代会阔步新征程#
代表审议党代会报告。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庆海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
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11月4日,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庆海说,党代会报告提出,当前沈阳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调整转型攻坚期、风险挑战凸显期、蓄势跃升突破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要破旧立新,抢抓机遇,才能实现直道追赶、弯道超车、换道引领。
立足新发展阶段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报告中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沈阳具备了向新的更高目标迈进的坚实基础。王庆海说,“十四五”时期,沈阳将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提升“一枢纽四中心”功能方面,沈阳将重点推动“十四五”时期个牵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全局性重大项目;统筹交通、物流、信息等枢纽平台建设;围绕“5+3+7+5”产业链,做好“三篇大文章”;高标准建设金融集聚区,形成“一区一街一城”布局;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在“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建设方面,到年,沈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以上;大力发展5G产业,建成5G基站3.6万个;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累计建成智能工厂50个、数字化车间个;加速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码通城”。在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方面,到年,力争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一千亿元,建设千亿级的行业2个、五百亿级的行业6个。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报告中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沈阳经济增长动力正在深刻调整、加快转换。王庆海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实施,沈阳将从工业文明时代装备制造的“优等生”蝶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在创新转型方面,沈阳将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叫响“创新沈阳”品牌;推动落地建成稀土钢研发平台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机器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等4个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全面创新改革三年行动,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沈阳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制定碳达峰行动总体方案和重点领域实施方案;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到年,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5%;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全市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至40%。在城乡协同方面,沈阳将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规划、产业、飞地、人才四个方面开展县域与城区“1+1对1”对口帮扶活动。在民生保障方面,沈阳将加强14大类35个品种生活必需品监测,确保“米袋子”“菜篮子”等货源充足,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战略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做好全市应急煤炭和经营煤炭储备,保障热电企业储煤天数达到15天以上。
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施更深层次对内对外开放
报告中提出,沈阳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王庆海说,沈阳将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实施更深层次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双循环”重要支点和节点。沈阳将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引领,推进规划共绘、产业共链、交通共网、平台共享、生态共治、文旅共建,推进个总投资1.26万亿的重大项目;以项目投资为支撑,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城镇化建设等六大领域加强项目储备,到年,年均推进建设亿元以上项目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25万亿元以上;以发展“五型经济”为抓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楼宇经济;以扩大开放平台通道为载体,规划沈阳临空经济区,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区“三生”融合的现代航空都市,创建国家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到年,中欧班列运行数量达到0列,深化京沈合作,推动沈阳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实现产业合作项目个。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唐心萌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志宏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沈阳全力打造“舒心就业”民生品牌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志宏解读说,这个工作目标意味着,沈阳市将围绕推动实现就业环境更加优越、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服务更加高效、就业形势更加稳定的舒心就业目标,全力实施“三大工程”,打造“舒心就业”民生品牌。
实施劳动者全周期成长工程
“我们将为处于‘求职’‘在职’等不同阶段的劳动者实施全周期成长工程,为各类就业人员提供多层次服务保障。”杨志宏说,市人社局将针对处于“求职准备”阶段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创业辅导服务,帮助他们确定求职方向;针对处于“求职实施”阶段的劳动者,实施“扫码求职”应用场景,为劳动者及时推送岗位信息,并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发放失业保险金、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保障服务;劳动者顺利上岗后,市人社局还会常态化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技工人才职称评审、非公企业人才职称单独评审和高层次人才认定,不断完善职业技术工人信息数据库,助力广大劳动者成长成才。
实施用人单位
产业创新舒心纳才工程
“针对很多企业存在‘有活没人干’的实际情况,沈阳市计划实施用人单位产业创新舒心纳才工程,帮助用人单位招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杨志宏说,市人社局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发布用工需求、培训需求、问题诉求“三张清单”,绘制“5+3+7+5”20个产业链人才地图,编制年度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开展各种招才引智活动,持续提高用工便捷度。与此同时,实施产业链头部专班“人力资源专心帮”计划,为头部企业配置紧缺人才。推行重点产业链“链主舒心评”,试点“链主”单位可自主开展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评定工作,并按照相关政策享受相应待遇。加大产教“全心融”融合力度,定期组织产业链头部企业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对接,开展订单式培训、“双元制”教学,持续纾解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着力构建舒心就业“人才链”。
实施公共服务提质培优工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杨志宏说,沈阳市将实施公共服务提质培优工程,通过建设“舒心就业”智慧大数据平台、打造舒心就业社区、培育舒心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强化失业风险应对举措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确保未来5年,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曲俊铮
市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坚
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建设高品质城市
党代会报告以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总目标,聚焦“一枢纽、四中心”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围绕打造“一枢纽、四中心”、提升城市品质、城乡建设中要用绣花精神等话题,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坚接受记者采访。
“十四五”
拉开城市建设新篇章
石坚说,聚焦“一枢纽、四中心”,目的是发挥沈阳优势,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人民群众出行便利度。沈阳要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提质扩容桃仙国际机场枢纽能级,完善机场轨道交通集疏运网络;提升国家铁路枢纽,完善铁路客运、货运枢纽建设,扩建沈阳铁路综合货场,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完善区域公路枢纽,打造国家物流枢纽、构建国家信息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增强沈阳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引领作用。
沈阳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为充分利用好这块“金字招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报告提出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石坚说,沈阳要通过塑造“一核三轴”文化空间,有效保护历史文脉,涵养城市文化底蕴。
跨越式提升
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市政设施、停车泊位、共享单车、城市公园、园林绿化、环境卫生,这些方面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要让群众有温暖、有尊严、有事业、有希望,不断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举措。”现代化的生活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此,沈阳积极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一脑管城”“一网治城”“一码通城”,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高效协同运行。还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立长效管理机制,把沈阳打造成为“以克论净”的北方最干净城市标杆。
以人民至上为根本
推动高品质城市建设
党代会报告对高品质城市建设等工作提出要求,要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实施高品质城乡建设行动,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功能升级和布局优化,着力打造更富时代感、极具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场景,用绣花精神塑造北方国际大都市的“高颜值”,让城市更加美丽、更显魅力、更具活力。石坚告诉记者,沈阳城乡建设的一切工作都围绕“人”这一核心要素展开,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绣花”功夫,绣出城市“高颜值”,绣出人民幸福感。
石坚说,下足“绣花”功夫,表明沈阳要解决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比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渐进式“微改造”更新,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口袋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有序更新标准化、智慧化、特色化城市家具。办好民生实事,实施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推动城市街道更新,让人民群众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的花园里一样。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邱菊
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国琦
用绣花精神打造更富时代感极具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场景
奋楫笃行力推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
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着力打造更富时代感、极具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场景,这是沈阳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奋斗目标。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沈阳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都市。
对此,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国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读说:“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聚焦影响城市品质、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下‘绣花’功夫,努力从城市管理理念、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管理手段实现三方面创新,坚持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园美城、以文化城,持续开展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行动,让城市更加美丽、更显魅力、更具活力。”
石国琦说,目前沈阳城市管理已全面迈入“精细化”节奏。今年,沈阳全面实施“路长制”,很好地解决了百姓身边的“疑难杂症”。明年沈阳将进一步压实各级路长责任,解决“不想干”问题;做实以城管执法为骨干的路队,健全问题提级处理机制,强化对区、街路长制管理考核,解决“不能干”问题。同时,优化整合城市运行精细化管理“一网统管”平台,涵盖市政、绿化、市容、环卫、亮化等行业,建立问题交办转办督办的闭环管理流程,逐步形成全覆盖全协同的城市治理综合场景。
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势必要触及城市沉疴宿疾。石国琦说,沈阳明年将围绕“路无破损”的目标,严格执行住建部规定,全年达到“两个10%”的目标,即机动车道维护率达到10%、人行道维护率达到10%。采用探地雷达等设备,春季冻融期后至主汛期完成1次全域排查,确保道路桥梁安全。提高道路挖掘恢复质量,最大限度消除“马路拉链”。加强对架空线设置行为的指导和执法,两年内,拆除三环及浑南城区范围内全部黑木杆,完成市政道路两侧弱电线入地。
石国琦介绍说,沈阳接下来将以风景、人文、时尚为要素,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向往沈阳、扎根沈阳、圆梦沈阳。在城市品质建设上,沈阳将努力提高街道空间品质,形成南北环城水系绿道;综合利用高架桥桥下空间,实施绿植覆盖、亮化装饰,灵活设置篮球场、乒乓球场、景观雕塑、文化墙等文体设施;保持口袋公园大规模建设势头,重点围绕二环路、三环路、快速路沿线及公园建设空白区,再建设0座口袋公园。同时,以打造北方最干净的城市为目标,把机械化扫保范围由主要街路向背街小巷拓展、由道路向人行道拓展,使城市面貌更加干净整洁;全力打造金廊和浑河两岸亮化景观带,形成沈阳特色的夜景符号,让沈阳更美更迷人。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于海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日刚
沈阳依靠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沈阳。11月4日,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日刚说,沈阳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依靠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就要在加快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
加快完善城市创新体系
加快完善市场导向的城市创新体系,高效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赵日刚说,沈阳将围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文创五大创新方向,组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浑南实验室,高标准建设浑南科技城。到年,把浑南科技城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经济发展示范区。完善全市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构建“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坚持“三生”融合理念,在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上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构建。构建“5+4+7+N”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到年,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达到个。加快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探索“产研院+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专业研究所,打造国家区域综合技术创新中心。
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沈阳市以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成长体系为抓手,实施企业源头培育行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企业精准服务行动,形成市区两级推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合力。到年,力争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2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以上。到年,力争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3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以上。
大幅提升科技成果
本地转化率
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大幅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沈阳市持续深化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机制,深度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提供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提升联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省级重大创新平台溢出效应,鼓励创新平台强化中试熟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能力。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引导各创新主体建设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打造“双创+楼宇”等特色载体,提升成果孵化能力。通过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机制,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高度融合,力争通过一年时间将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40%以上,为推动沈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