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0后香港人,17年前到内地,做了陕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位真人的故事

我叫老A,出生在中国香港,打小我先后到新加坡、美国、日本读书,现在定居大陆。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中华家。”

虽然我在国外长大,但一直都是中国心。大学毕业后,我选择来大陆就业,并娶到了陕西媳妇,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

现在,我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苏州葑门横街,我讲解春季时令的青团)

年,我出生在香港新界,还有个弟弟,属于比较典型的香港家庭。

我父母分别毕业于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通过“认识祖国”的学生组织相识。对祖国的热爱,在我们家一脉相承。

我父亲在跨国企业做与销售相关的工作,性格外向。我母亲是英语老师,常鼓励我跟人交流和分享。受他们影响,我也比较开朗外向。

三四岁时,我跟父母去泰国旅行,那是我第一次出国。早餐时,服务员用英文问我喝什么,我想喝菠萝汁,但不会说,只知道juice是“果汁”。

于是,我就大胆地直接说了拼音+英文“boluo(菠萝)juice”。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之后生活中,帮我多次快速适应新环境。

(我第一次出国旅行,在泰国)

父母都爱美食,即使出去旅游对吃也很讲究。平时,母亲在家也爱做饭,家里的杯盘碗碟多得不得了。受此影响,我从小对吃也很感兴趣。

年,由于父亲被外派,所以全家一起来到新加坡生活。在全新的环境下,我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

之前在香港,我读的是传统学校,只在英语课上讲英语,但到新加坡后,我读的是全英文的国际学校。

那会,我既听不懂也不会说,也没遇到讲广东话的同学,感觉自己在一座孤岛上。每天,我都是硬着头皮去上学。

(我在外公外婆家,受母亲影响,我从小立志要当厨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次,在戏剧课上,老师让我们根据主题,先编剧本再表演。我在香港上学时,都是老师讲课我们听,从没遇到这样的教学模式。

我连主题都没听懂,只能在一旁观察。同学们编的剧本是,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时狗狗冲出来对他大叫。结果,我就演这条狗……

这并不是侮辱的意思,因为我当时语言不通,说不了台词。好在,那时我年纪小,学东西很快。

没过多久,我就能和别人用英语沟通了,不仅能演有台词的人,还交到了一票好朋友。比如,跟我长得像双胞胎的韩国人,全名由四个名字组成的英国人,很会泡妞的委内瑞拉人等。

(我3岁时去桂林象鼻山,印象最深的是吃莲子窝蛋糖水)

那时,我还做了一件受益终身的事——读武侠小说。本来我处于叛逆期,几乎不听父母的话。可我从小就爱看武侠片,所以当父母建议我看武侠小说时,我立刻就同意了,并一发不可收拾。

在小说里,有个黄蓉给洪七公做叫花鸡的片段,我特别感兴趣。书中写道:“剥去叫花鸡外的干泥,鸡毛随泥而落,鸡肉白嫩,浓香扑鼻。”我看到这,仿佛也闻到了香味。

后来,我还特意去叫花鸡的发源地常熟,寻访正宗的叫花鸡。

(我还保留着以前的武侠小说)

在思维成型的重要阶段,我都身处国外,幸亏有武侠小说激起了我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让我没被过度西化,变成“香蕉人”。

是中华文化的魅力,让我保留了中国魂。

年,因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又来到美国中部的明尼苏达州,这里住的绝大多数都是白种人。

幸好,我语言已经问题不大。而且因喜欢打篮球,我很快就跟同学们打成了一片。

美国高中是四年制。记得,当时好像是8:30上课,下午3:30左右放学,冬天是篮球季节,所以需要留下来。

美国高中经常有自习时间,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大家可以在教室做功课,也可以在征得老师同意后去打篮球。老师对打球的申请都会同意,所以只要天气允许,我都去打球。

(六岁时,我第一次到美国,参观明尼苏达州交通博物馆)

美国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我都上过,教学模式和之前的国际学校相近,试题很少有固定答案,更多是开放式答案。

比如,在英语课(近似国内语文课)上,老师会让你看一本书的某几章,然后大家讨论。老师可能会问:“如果你是罗密欧,你会跟朱丽叶在一起吗?为什么?”

大家自由回答,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的对错(除非你很离谱或完全跑题)。

学校还鼓励大家订阅杂志,包括健康、自然科学、美食等方面。我家也通过学校订杂志,然后放在洗手间。上厕所时,我就翻看各种美食杂志,这也是我比较爱吃的一个原因。

(美国家里卫生间,放杂志的一角)

美国也有高考,参加SAT和ACT都能申请大学。高三,我开始在家里备考。高四,我考了两三次,边考边申请大学。

申请当地大学,不只看高考分数,还有学校成绩、自荐信、老师推荐信、实习/志愿者经历等。哪怕没有高考分数,也可以先递交材料,后面再补上就可以。

备考之余,我参加了prom舞会,也就是每年五月份左右的高中舞会,男女成对参加。舞会前,大家一般会去比较好的餐厅吃饭,有点类似约会。不过,很多时候是几对一起吃饭。

这种舞会,通常只有高三、高四的学生可以参加,若低年级学生想参加,得有高年级学生的邀请。

(我在明尼苏达州的家里,穿好礼服准备参加舞会)

年,我来到西雅图附近的大学读商科。我的大学时光蛮开心,体验过很多“第一次”,但印象最深的是大三出国留学的一年。

之前,我家有时会自驾游,也去美国以外的地方旅行,其中多数会回到亚洲。我去过韩国、日本,也回过中国香港和大陆。

回亚洲旅行时,我从心底觉得很放松、很自在。因此,大三时,身边同学都去了欧洲或南美国家,但我最终选择了北京和日本。

第一学期,我在北京的北外;第二学期,我在东京旁边千叶县的神田外国语大学。

这一年,我就像鱼儿回到了水中,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好。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亚洲,尤其是中国,才是最适合我的地方。

(9岁时,我在天坛祈年殿,在天安门广场上买的军帽,整个旅程一直带着)

后来日语老师说,我是她遇到的最好的学生。虽然我不是成绩最好的,但我很活跃,是让老师和同学开心的活宝。

记得在北京,有一次我们做普通话测试。进房间后,我主动跟老师说了“你好”,再开始测试。后来老师告诉我,其他人进来都不知所措,而我能主动打招呼,她一下就感受到了我的自信。

在国内,无论旅行,还是留学,我都很开心。所以,年大学毕业时,我通过中介,在国内找了份英语老师的工作,然后就来到了重庆。

当时,我是想着在国内待几年,最终还是要回美国的,因为我父母都在美国。但回到国内工作生活后,我就再也不想走了。

(在火车上吃便当,应该是东京与京都之间的火车)

最开始回国内生活时,我有些不适应,毕竟生活跟旅游是不一样的。

国内发展非常快,不仅有网购、外卖、高铁等,生活非常便利,而且各方面也都越来越好,所以我决定继续留下来。

期间,因自己的求学背景和语言优势,我从英语培训起步,进而接触到出国留学及外贸相关的工作。

我还时常接一些翻译工作,多年来累积了不少翻译经验。翻译工作相对更加自由,年起,我开始和翻译社合作,主要做中英文翻译,在家里远程工作。

我翻译的内容多种多样。不仅有新闻、主持人台词,还有几十万字的古墓壁画的相关书籍,以及提交给联合国的文化遗产修复报告。

(10岁时,我第一次去欧洲。这是在瑞士,我和貌似不是很想跟我合照的弟弟)

这期间,我也遇到了志趣相投的伴侣。我太太来自陕西,是我朋友的朋友,在吃火锅时认识的。我俩都爱吃麻辣火锅,必点毛肚鸭肠或鹅肠。

大家经常一起出来玩,我俩也慢慢熟了。我表白的那一天,恰好是中秋节。她带我去公园赏月,爬楼梯时,我就以“拉你上去”为名,借机牵了她的手,上去之后也一直不撒手。

等我们坐在长椅上时,月色朦胧,气氛正好,我就很直白地问了:“我们成为男女朋友吧?”那一刻,我的心紧张地怦怦跳,直到听到她说:“好啊”,我才长舒一口气。

(太太第一次请我吃饭,吃的兔头鹅唇干锅)

有句话说:“想知道两个人合不合适,旅行一次就知道了。”在旅行上,我们一拍即合,都不太喜欢即兴发挥,一般会提前制定行程,按照计划执行。

年底,我和太太结婚了。考虑到,我主要在家工作,所以居住环境比较重要。另外,我对江苏包括整个江南的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因此年,我们又搬到苏州,居住至今。

这些年,我们去过很多地方旅行。最开始,我们也没专门找美食,就是逛景点。只不过,我继承了父母的习惯,途中吃饭时,也不会太随意,还是要稍微安排一下。

(我在惠州吃“生肠”,只要保证食品安全,什么我都愿意尝试。我还曾吃过西双版纳的虫宴,潮汕地区的生腌)

由于之前居住经历,我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没有不适应的菜系。苏州无锡这边的甜、川渝的麻辣,还有臭豆腐、臭鳜鱼,我都爱吃。

那时流行打卡,所以我也会在平台上,写几句食评作纪念。

起初,我也就随便写两句,后来写着写着,越来越认真。一方面,我是想留下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我多年积累的对美食的兴趣,找到了发挥空间。

再后来,写食评时,我还会翻书、查资料,陆续看了一两百本美食家写的书。

美食,其实不仅仅是食物,与人文、历史、地理等文化息息相关。我本来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所以读起来一点不觉得枯燥。

(杭州西湖郭庄,太太拍我拍摄)

美食背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南京外号“鸭都”的由来,竟和明朝大富翁沈万三的聚宝盆有关。

传说,沈万三从钓青蛙的人手里,救下了一群青蛙,青蛙为了报答他,给了他一个铜盆。

沈万三把它当洗脸盆用。他的妻子洗完脸,顺手把银簪子放进了盆里。没一会,盆里就装满了银簪子,他们这才发现,这是个聚宝盆。

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城门时,地基怎么也打不好。算卦的说,城门下有吃土的怪物,需要埋下聚宝盆镇压。于是,朱元璋向沈万三借聚宝盆,说第三天鸡鸣前归还。

聚宝盆埋下后,城门果然顺利建造,被称为“聚宝门”,也就是如今的“中华门”。

(我在应天府的聚宝门,即现在南京中华门,讲解聚宝盆与南京“鸭都”的故事)

可聚宝盆埋都埋了,没法还。朱元璋就下令把城里的鸡都杀光,也不准养鸡。没有鸡,自然没有鸡鸣,也就不用还聚宝盆了。而没有鸡吃的南京人,只能吃鸭了。

除了有趣的美食故事,在寻访美食过程中,我也被“民间高手”狠狠惊到。

几年前,我们去黄山,在屯溪老街去了一家小吃店,主打“挞馃”(tàguǒ,也写成拓馃或踏果),是当地的一种馅饼,被称为“中国披萨”。

挞馃起源于“徽厨之乡”绩溪,红顶商人胡雪岩走南闯北时,就曾拿挞馃当干粮。胡适的夫人江冬秀,也极擅长做挞馃。

我们去的这家小店,老板吴姐,是店铺的第四代传人,还是挞馃市级非遗代表。

(仪式感满满的常熟叫花鸡)

她不仅有名头,手上功夫也让人惊叹。她能把六勺摞得高高的馅料,都包进一个小小的饼胚里,饼子擀得极薄,透过饼皮已经能看到馅料,却一点也不会破。

她包馄饨的手艺更是炉火纯青,包1个馄饨连1秒钟都用不上,还能一边和老熟人打招呼聊天,整个动作分外丝滑。

在外寻访美食时,我吃得很多。不过,我在家吃饭比较克制,每天晚饭主要是清蒸鸡胸+西兰花或花菜,一般也不会吃饱。

除了控制饮食,我还常年健身,都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才能继续吃美食,发现其中之美。

有人可能会觉得,到处旅行吃美食,会不会花很多钱?于我而言,除了美食和健身外,我没有太多其它爱好,所以花钱的地方也不多。

(我每天晚餐标配的清蒸鸡胸、西兰花和花菜。这是两天的量)

一件衣服我会穿很久。我有根高中时就用的皮带,用了快20年,直到边边都爆线了才扔掉。

我还有个初中买的背包,用到拉链都完全裂开了,才在前几年扔了。碗、杯崩了个口,只要不刮伤嘴巴,我就继续用。

而且我吃的也不一定贵,相反,很多地道、有故事的美食都在小店里,花不了几个钱。

写了一段时间食评后,我萌生了新的想法。

由于工作需求,我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16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