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当时上海最大的一家理发店南京理发店为了满足妇女烫发的需要,新添置了26台大型落地吹风机,每天这里接待多名女顾客烫发,星期天增加到~名文/卿晨
年代是一段十分有趣的岁月,世界仿佛在我们眼前放了一个万花筒,忽然就五彩斑斓起来,令人目不暇接。对于爱美的人来说,整个年代,确实像一个次第花开、姹紫嫣红的春。
年代的风尚,始自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在这个开端上,有两部电影值得一提。一部是《小花》,饰演妹妹的陈冲带来了“洋娃娃”式的全新审美冲击;另一部当属《庐山恋》,在那“银幕第一吻”的热议之外,是人们对女主角层出不穷的新式服装的艳羡。有好事者细细数过,一共43套,包括一套连体泳衣。
相应地,《大众电影》月刊长盛不衰起来。每期的封面几乎都是一个女明星。契诃夫的那句“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几乎被收进所有女学生的名人名言摘抄本。
那个时候,明星就是明星,适合远观。直到引进了国外的电视连续剧,比如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女主角的“幸子衫”成为人们心中女学生的经典着装,可学易做,立刻就流行开来。人们纷纷发现,原来自己可以打扮得和明星一样。
从此,从发型到服饰,明星们引领起一波波风尚。后来又推出了一年一度的美人挂历,成为新的流行风向标。
女人爱美,常始于一条漂亮裙子,而裙子,是当时颇具划时代意义的流行元素。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当时穿一条裙子,需要多大的勇气。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小女童可以不受限制地穿裙子。成年女性日常大抵都是穿长裤的。小学、初中的女生,裙子只适用于夏天,到天热的时候,要头一天约好,一齐穿出来,互相壮胆。
年代初的夏天,终于被裙子占领了,而且是连衣裙。这与年上映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有很大的关系,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年代初,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劳动模范也敢于穿上红裙子。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电影的引进,不少人对古典贵妇的蓬蓬裙大为倾心,不敢穿,看看也是好的。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是大摆长裙,4片、6片、8片,总之裙摆越大越好,才撑得起飞扬的青春。
这是一种不分场合不分地点的热爱。甚至在农村,有些女性下地干活也要穿着皮鞋和连衣裙,还可以着同一身装饰飞快地骑着一边挂一捆麦子的自行车。当时一些初来乍到的西方记者见此情景都惊呆了,感叹中国女性竟能“穿着晚礼服骑自行车”。
而在城市中,开始流行一种叫做“柔姿纱”的面料,轻、软、薄,符合女性对裙装的期待。然而这面料几乎是半透明的。所以有那么几个夏天,街上不少女性,如同在比基尼外披了一层薄纱在行走。
牛仔裤在中国的流行,称得上是一波三折。
首先在男性中就有了阻力。因为牛仔裤的开裆处用的是拉链。现在当然很少有人记得,从前的此处,是用扣子的,故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拉链开了怎么办的联想。记得当时有个男同学穿着牛仔裤到学校里来,一群老师围着他研究了半天。当时引进的牛仔裤都是港台版的紧身风格,臀部被裹紧,年龄略大的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当时还有医学专家专门撰文,说牛仔裤太紧不利身体健康云云。
到了女性中,阻力就更大了。以前女性的裤子开裆都在侧边,在中间同样是有拉链开了的风险,岂不更是羞死人。争论之大,前所未有,一度上升到“姓社姓资”的问题。后来有理有据的说法是,牛仔裤原是美国的工装,是无产阶级的服装,这才平息了争论。
毕竟牛仔裤方便、结实还耐脏,在“解禁”之后,不但迅速,而且以压倒性的优势流行起来,直至如今。顺带着还引领了休闲风,年代后期,校园里颇流行过一阵“棒球衫”。
年代还没有妆容这一说,都是素颜,除了雪花膏不用别的。要从头到脚打理齐整,发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