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doctors.html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王小骞

本文由|王小骞亲子成长学社(WXQCOLLEGE)

授权发布

  有调查指出:在中国,68%的家长都曾伤害过自己的孩子——语言暴力。   经常受到父母语言攻击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各种性格问题:   25.7%的孩子“自卑、抑郁”;   22.1%的孩子“冷酷、无情”;   56.5%的孩子则经常“暴躁”。   漫画家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外表的伤痕看得见,内心的伤害却如深渊,孩子越陷越深,最终无法自拔自救。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请不要忽视语言的威力。   也许家长一句不经意的口头禅,却有可能摧毁孩子的一生。   而这些话,正暴露了你,属于哪一类家长……1贴标签型父母   口头禅:“你怎么那么笨……”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一张儿童保护的宣传海报。   画面上:   第一个孩子拿着一张考了30分的卷子,浑身紧张。他的身上,刻画的是父母对他的数落: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第2个孩子,手捧足球,浑身脏兮兮,他一脸迷茫。孩子也许刚兴奋地踢球回家,迎面却被父母的一盆冷水劈头浇下: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第3个孩,手捧打碎的花瓶,眼神惊恐,他似乎在等待父母的责骂。而这个孩子的身上,刻画的则是这句话: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你怎么这么笨?”   “你怎么这么没用!”   “……”   这样的数落声,是不是特别熟悉?   善于贴标签的父母,一旦孩子做了什么令人不满意的事情,父母就会随意在他们身上贴上一张又一张“标签”。这些标签贴在孩子身上,却刻在孩子心里,于是,“笨孩子”更考不出好成绩,“坏孩子”也越来越容易闯祸。   标签效应指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锁定的人。   家长可以这样说:   为了孩子更好成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不妨换一张正面的标签。   比如:   “这次你虽然考了30分,但比上一次进步1分,妈妈为你高兴。”   “我知道你是一个努力肯学的好孩子,下一次考试会再给妈妈惊喜,对吗?”   正面的标签,会给孩子鼓励的力量,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而这,才是让孩子变得上进最大的动力。2诅咒型父母   口头禅:“你除了当废物还有什么用?”   知名艺术家谢勇导演曾拍摄过一组有关《语言暴力》的作品,镜头记录了六个在沈阳看守所少年罪犯的经历,研究发现:童年受到精神虐待,是他们走上犯罪的重要因素。   12岁的男孩,父母从小离异,他经常无故遭到母亲谩骂与诅咒:你就是个废物!你怎么不去死!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拿出凶器,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诅咒型的父母,理所当然把孩子当作私有品,随意打骂,将自己在生活中遭受的怨气统统撒在孩子身上。   可父母们不知道,孩子内心脆弱,他们没有那么强大的内力来支撑父母毫不留情的羞辱和对人格的无情践踏,最后只有两条路:要么把仇恨发泄在外人身上,导致犯罪行为;要么把仇恨发泄在自己身上,自残或自杀。   家长可以这样说:   如果你爱着孩子,那么请立刻停止语言暴力。   心情难过的时候,不妨告诉孩子:   “妈妈现在心情很差,请让我一个人安静一会儿。”   当家长自己排解出负面情绪后再去面对孩子,你会发现:其实,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3吓唬型父母   口头禅:“再不听话我不要你了”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对母子。孩子在玩具店看中了心仪的玩具,妈妈却不知为了什么原因,拒绝购买,母子陷入僵局。   百般劝说无效后,妈妈生气地丢下孩子,撂下一句狠话走了:“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   当孩子确定妈妈是真的抛下他走的瞬间,孩子凄厉地哭起来,拔腿追出门去。   哭声中的惊慌、无助,道出一个弱势孩子所有的不安。   而此刻,他的妈妈正以胜利的姿势,站在前方等待前来“投降”的孩子。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是吓唬型父母最常用的口头语,试图通过恐吓的方式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   然而,在恐吓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早期没有安全感,随着长大又会陷入认知迷茫中,而到最后,又会透支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家长可以这样说:   家长应该温如而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好比这个要买玩具的小男孩,妈妈其实在出门前就应该和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孩子出现履约情况,则可以善意提醒:   “我们出门前的约定,你还记得吗?小朋友说话要算话哦!”   孩子是有契约精神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自我调整。   如果孩子依然表现出渴望,家长则可以重申不买的原因:   “前段时间刚刚给宝宝买过新玩具,玩具们在家等你一起玩呢?”   以此唤起孩子对已经拥有玩具的感情。最后,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丝期待:   “等宝贝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再准备给你买一个有创意的玩具,好不好?”   有认识,有期待,孩子也就愿意牵着妈妈的手乖乖回家了。4攀比型家长   口头禅:“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调研显示:孩子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五句话中,有一句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在无数父母的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品学兼优,样样都好;而自己家的孩子,却哪哪都是问题。   攀比型的父母,总喜欢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对比自家孩子的短处,于是越比,孩子越成问题。也许父母本意只是希望激励孩子向优秀看齐,可不对等的作比,只会打碎孩子的自信心,令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父母不经心的话听在孩子心里,不仅代表着父母对他的否定,还会让孩子感觉被父母瞧不起。   父母的肯定与赏识是孩子头顶的晴天,如果连天空都灰暗了,孩子也便失去了努力的动力,离优秀就会越来越远。   家长可以这样说: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孩子,从正面给予建议,孩子更乐于接受。   比如:   “宝贝,妈妈发现你吃饭速度越来越快了,有进步!如果你还能学着自己穿衣服,那就会变得越来越棒哦!”   当孩子的内心得到了被肯定的满足感,那么对于父母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他们才更愿意听进心里去。   不要怀疑孩子的纯真动机,他们都渴望成为父母心里最完美的孩子。5控制型父母   口头禅:“我都是为了你好……”   还记得北大高材生王猛吗?作为众人眼中羡慕的高材生,他却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并发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   很多人无法理解王猛的过激举动,然细读万字长文,却令人看到一个无助的孩子,和一个极强控制欲的母亲。   王猛说,从小到大,他从不敢违逆母亲对他做的任何安排。   他身上穿的所有衣服都是按照母亲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哪怕小学时,班里举行演出,老师要求大家穿短裤参加活动,母亲却不由分说帮他选择了长裤。他交往的朋友,也一定要经过母亲各种盘查,只有资质符合要求,才被允许交往。这导致王猛从小到大都交不到知心朋友。更别提,报什么志愿,考什么学校,所有关于他人生的一切,都是由父母来安排。   他就像一个工具人,只要做到配合就好。他甚至想要读心理学博士,来解决父母造成的心理创伤。   现实生活中,其实像王猛父母这样控制型的家长不占少数,自以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从不问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就以过来人的经验强势规划孩子的人生。   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窒息的爱里不断压抑自己,甚至产生抑郁情绪,一触崩溃。   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孩子的爱,但爱并不意味着控制。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当家长准备给予孩子建议时,请先正视自己的内心:你的建议,到底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还是真的是孩子的需要?   家长可以这样说:   所以,请先尊重孩子,在平等的对话基础上,告诉他们:   “爸爸妈妈这么做,有这样的考虑……这些建议,请你权衡决定。”   平等的对话环境中,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父母理性的分析,才能帮助孩子真正明白:每一个决定背后,他需要做利弊考虑。   当然,如果孩子有合理的建议,家长也要学会接纳,要相信孩子,他们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   一句话,也许成就孩子一生;   一句话,也有可能毁了孩子一辈子。   从现在起,做一个懂得给自己上拉链的父母吧,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呵护孩子成长。   那么,即使再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来源:王小骞亲子成长学社(WXQCOLLEGE)我们只研习如何给孩子输出优质的爱。原文标题《5句“烂口头禅”毁一个孩子,好父母嘴上都有条拉链》转载已获授权。编辑:白杨

往期走心文章·推荐

最弱的父母,就是冲孩子“发脾气,讲道理”。

把孩子当蜗牛养,孩子舒服了,我也神清气爽了

早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玩”

“嘴上有拉链,行动有分寸”,不怕孩子不优秀!

当孩子没考好,你的反应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懂得反馈情绪的父母,孩子一定优秀!

应对磨蹭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让孩子拥有自驱力,究竟有多厉害

父母的“无微不至”,其实是一种控制

因为你总发火,所以孩子成了“庸才”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0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