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艾,福建省女作家,中国当代散文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报告文学学会顾问,人民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文联副主席,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女书协副主席、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弘贤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曾在《散文选刊》《散文百花》《散文》《青年博览》《中国青年》《山野》《春草》《鸭绿江》《新青年》《知音》《爱情婚姻与家庭》《广西文学》《山西文学》《中国妇女》《思维与智慧》《少儿作文》《中学生作文》《中学生阅读》《绿源》《读者》《福建青年》《辽宁青年》《炎黄纵横》《野草》《智慧》《随笔》《青春岁月》《中外名流》《作家导刊》
《解放军报》《文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政协报》《农民日报》《江西日报》《杂文报》《福建日报》《闽西日报》《羊城晚报》《闽北日报》《新民晚报》《今日家庭报》《今日文艺报》等报刊上表发散文、小说、杂文、诗歌作品。
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华人文学大赛一、二等奖、入编《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精选》巜当代作家散文精选》《当代知名作家散文选》《中国当代作家文选》《当代引响力作家文选》《中国当代作家精品文选集》
出版有小说集《爱情》报告文学集《我的感动》散文集《这个世界我爱过》其作品:语言文字朴实无华,简洁生动、清新自然、雅俗共赏、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品欣赏:
思念故乡的山
文/王小艾
在这喧嚣繁杂的都市,忙碌了一天,静静地躺在床上,疲惫的思绪漫无目的地驰骋,蓦然觉得,在我的心灵深处魂牵梦绕最难以忘怀的竟是故乡的山,那些儿时觉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山。每想到此时,总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如汨汨的流水淌过我的心田,唤醒了许多甜蜜的往事。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度过的。我的家在众山环抱之间。打开家门,迎面扑来的是大大小小的山,有的高耸险峻,有的低矮平坦;有的树木茂盛,有的杂草丛生,高低错落、重峦叠嶂、绵延不尽、风情万种。
春天,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竞相开放,野花们不甘示弱,野杜鹃、山茶花还有那些不知名的花儿纷纷绽放含羞的花蕾,争奇斗艳,点缀春色。那些五彩的野花和美味野果常成为我的“战利品”。
夏天,山风柔柔地吹过林梢,给大地送来一份清凉。童年的我常坐在大树下,听大人讲那些美丽悠远的故事,或是提着自制的小灯笼在草丛中扑捉萤火虫。夜深人静,望着挂在床头的萤火虫,听着山风吹奏的催眠曲,甜甜地进入梦乡。
秋天,我常常陪着哥哥到山坡上放羊,悠闲地躺在草地上,看着太阳缓缓地坠入群山的背后,仙女们悄悄放下晚霞织就的帏幕,月亮偷偷地从山尖探出了头,大山托起了满天的星星,而后,吹着竹叶踏着月光回家。
冬天,登山别有情趣,登高而望,天显得特别高,旷野开阔。峻峭的岩石,萧条的树木,漫山的枯草尽收眼底,有一种凄凉悲壮的美。阳光成了我们的朋友,暖暖地照在身上,幽幽的山野似乎随着阳光和孩子们的到来而增添了几分生机。
陪伴着大山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交替,我的少年时代一步步地离我而去,大山留下我成长的足迹。
小时候,我常指着山问母亲,山的外面是什么?母亲说,山的外面是幸福,那里的汽车就像是蚂蚁一样在繁华的大街上爬行,有高楼大厦,有电灯、电话、自来水。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隐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那就是,长大后要到山外面去看一看。
终于有一天,我背起简单的行囊,告别生我养我的父母、纯朴的乡亲,还有陪伴我成长的山,带着山殷殷的希望,恋恋不舍地走出那山,独自一人到山外寻找幸福。
如今,当我以日渐成熟的眼光,再次审视故乡的山时,却发觉山已不再平凡,她虽没有泰山的险,黄山的奇,庐山的亮丽,甚至在地图上都查不到她的确切位置,但她却如母亲一般以她的乳汁哺育一方生灵,无私地向人们奉献她的一切。山平凡而伟大,感染和影响着一代代的人,铸就了人们勤劳善良的美德。
历史的车轮驶到了今日,山记载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家乡的人们结束了自古以来面朝土地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再一次利用山奉献的一切,纷纷办起了竹器加工厂,家具厂,采石场或是种植香菇、白木耳等,于是到处生机盎然,充满欢歌笑语,昔日的破旧小屋都抛却旧颜换新妆。
面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兴奋不已却又略带感伤。独在异乡为异客,多少次午夜梦回,常忆起漫山的野花,床头的萤火虫,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景。而我却无法继续留在大山母亲的身边,享受她的馈赠,我只能把思念留在心中,以山铸就的纯朴善良的品质,为山争一份光,尽一分力。
年3月3日
侃侃五花八门
文/王小艾
在大千世界里,,关于门的说法很多,比如:旧时官署的外门叫“辕门”;旧时官署叫“衙门”;判刑入狱时被称“牢门”;无人问津的事物叫“冷门”;引人注目的事物叫“热门”;初步掌握知识叫“入门”;别出心裁的所作所为叫“窍门”;不正当的所作所为叫“歪门”;穷苦人家叫“柴门”;硬要进门叫“破门”;有钱人家叫“朱门”;不正之风叫“后门”;不肯见客叫“闭门”;家境贫苦叫“寒门”;拒绝他人要求就叫“没门”。
曾听到过一则民谣:“老干部送上门,中干部开后门,小干部找窍门,老百姓骂山门。”时至今日,门可谓越来越多,如“口水门”“拉链门”“摸胸门”“车震门”“广告门”“假唱门”“黑客门”“床照门”“垂乳门”“露底门”“淫乱门”“性奴门”“粗口门”、“封杀门”“走后门”等等,不一而足。
门的成语和俗话就更多了,如“歪门邪道”“五花八门”“开门揖盗”“不二法门”“关门打狗”“临门一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开方便之门”“门下三千食客”等等。这些成语,有些好理解,有些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拿“五花八门”来说,好像都懂,但若问:哪五花,哪八门?恐怕能正确回答的没有几个,所谓八门,一门巾——算命占卦;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挂——江湖卖艺的;五门评——说书评弹者;六门团——街头卖唱者;七门调——搭棚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也有简称巾、皮、彩、挂、平、团、调、聊。当然,这是从物质的门,衍生出去的门。最家喻户晓的大概就是:“芝麻开门”的传说,语出《一千零一夜》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乃一句开启宝库山洞门的咒语。这是很多人希冀的,但不经过自己的努力,无疑是春梦一场。
有这样一首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叶挺将军写的《囚歌》。看来,门还与一个人的骨气,甚至民族气节连在一起。
记得,《诗经·陈风》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指挡风避兽之门。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门,最初是实用,后来渗入美学理念、道德观念、隐私观念等。在历史的变迁中,门由简陋而结实美观而奢华,以致后来发展到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出现了门当户对的社会现象,出现了门第、门阀等词汇,像“门庭若市”“门可罗雀”等成语也应运而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句子,其中蕴含了诗人多少感慨啊!
门有的高大雄伟,如天安门;有的小巧别致,如月亮门;有的坚固冰冷,如楼房的防盗门;有的形同虚设,如农家的柴门。有的门气势压人,有的门亲切和善;有的门推开是惊喜,有的门过去是陷阱……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门里门外穿穿梭梭,演绎着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戏剧。
门有时很怪,不想进去的人偏偏为你敞开;想进去的人,他断断对你紧关。门有一道横楣,一道低槛,可有的人一生就过不了那道楣那道槛,他把想进想出的人挡在里外,于是,世上便衍生出许多的逸闻轶事,供人在饭后茶余说说谈谈,聊聊侃侃,笑笑叹叹。
关门或开门是一种智谋,更是一种艺术。门有时不该关闭。或许,关闭是一种遗憾。打开心之门,你的心房才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门有时不该打开,打开是一种后悔,欲望之门一旦打开,等待他的也许是万丈深渊。如某些巨贪的下场。有时门虚掩常常会模糊了某种界限,使一些想进未进,想出未出的脚步为难,该进去,还是退出来?诸如有些情感,该紧闭的紧闭,该敞开的敞开,半开半闭,难免让人觉得尴尬与无奈。
门是天然本性,有的人千方百计在没门的地方找门,有的人费尽心思在有门的地方堵门。有的门为昂首挺胸者闭着,有的门为弯腰屈膝者开着。人生有时很复杂,有时也很简单,是与非,恩与怨,成与败,中间就隔着一道楣一道槛。人一生一世,总是在那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形态各异的“门”之间徘徘徊徊,进进出出,构成了形形色色的人间百态!
写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出外旅游,走进风景区必经的回旋之门。那大门就在眼前,硬是不让人直达,必须通过来来回回地走几个回合后才能进入门内,想到时下要到政府机关办事,完全可以一次性办完,可是偏要让人来来回回地跑,跑得你身心疲惫,跑的你怨声载道,这种门我左思右想就是想不通,为何要让人如此麻烦呢?
门是通向社会的出入口,打开门可以走向社会,体验人生的价值。关上门能把不速之客拒之门外,享受家的温馨,可以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因此,现在各式各样的门应运而生,比如:指纹门、移动门、防盗门,隔音门等等。然而这些门还不够,如今,学校,法院,医院,政府机关.的大门,都设上了“保安”。我想当有一天那些大门不再需要“保安”时,那才是社会真正的进步。
悲哀的鸟
文/王小艾
春暖花开时节,我到山上踏青,各种树木张开绿油油的叶片,嫣红的杜鹃,白色的栀子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清新爽目。走到半山腰,有一条小路,十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排成一排,各自坐在一方小板凳上,他们的面前是一排树,树上挂着一排的鸟笼。鸟笼里装着不同的鸟,画眉、杜鹃、鹦鹉、黄鹂鸟等等,它们的羽毛五颜六色,真美!老人,有的闭目养神,有的大声交谈着,他们的说话声和“唧唧喳喳”的鸟叫声混合在一起,给这个幽静的青山带来了几分喧闹。
我在农村时,见过许多不知名的小鸟,它们在枝头欢呼跳跃;有的翘着红红尖尖的长喙;有的身上黑里夹着洁白如雪的羽毛;有的头上点缀着枚瑰红的冠;有的曳着长长的黑色的尾巴;有的飞起来展示着斑斓的花彩;有的眼圈白色并向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有的高踞枝头,玉树临风的样子,真让人疼爱。
看到这些笼中鸟,我的心便像是被电击一样,一阵颤栗,觉得这些精灵,是那样的孤独,被人为地夺去了自由,多么的可怜啊!
笼中鸟有气无力地站在笼内的杆上,有的在方寸的笼子里无聊地走来走去,有的站在杆上打磕睡,我想这笼中鸟定是受了樊笼的束缚,失去了天真活泼的本能。我还惊奇地发现,这些笼中鸟叫起来嗓音低沉而轻浊,不像我在农村时听到的鸟叫声,是那么凊脆悦耳。
一位老人说:“鸟呆在笼里,当然没有那些飞在天空中的鸟叫声好听了。”我打量了一下他笼里养的鸟,是一只珠颈斑鸠,蓝灰色圆圆的头,脖颈间的毛是白色夹着黑色的斑点,仿佛像小姑娘围的一条小花巾,上背为褐色,尾的端部为蓝灰色,嘴为暗黑褐色,脚为紫红色,长得确实漂亮。我便盯着它,吹着口哨逗它唱歌,但它似乎对我的口哨一点也不感兴趣,引不起它的激情,两只橘黄色的眼睛好奇地直盯着我看。我用手拍了拍笼子,它惊恐地转动两下像花围巾的脖子,终于一展歌喉了,不听声音还好,一听它的声音,让我大失所望,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啊!发出的声音就像是打饱嗝:“咕咕”两声,就停止了。可以看出笼中鸟一点都不快乐!
这些鸟本应该无拘无束地生活在蓝天碧空之中,自由自在地遨翔在广阔的天地间,可是却被关在了笼子里。我有点恨起这些养鸟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欢乐建在鸟的痛苦之上啊!可是老人的一番话,让我又同情起他们来了。这些养鸟的老人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天津,有的在上海,还有的出国去大展宏图了。有的和子女几年难得见上一面,有的十多年没见到儿女了,只有这些笼中鸟和他们相依相伴。老人们说:“如果没有鸟和我们作伴,我们会很孤独,日子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了!
老人说话时声音也像笼中鸟一样低沉,我很明显地看到他们的眼眶发红,欲哭无泪的样子,是多么的辛酸啊!
听了老人的话,让我记起小时候父亲给我讲的一个关于鸟的故事:燕子夫妻生有四个儿女,为了把它们养大,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燕爸爸和燕妈妈都要冒着风雨去找食物,一口一口地喂小燕子,含辛茹苦把小燕子养大后,又教它们如何飞翔觅食。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可是,在它们飞南方的旅途中,必需要经过一条大江,因燕妈妈和燕爸爸都老了飞不过江去,小燕子兄妹先是抬着父母飞,可是飞到江中,感到太累了,它们就会把父母丢到江里,自己飞到南方去。到了春天这些小燕又会从南方飞到北方来,生儿育女后,秋天它们又要飞到南方去过冬,过江时,它们的子女也照样会把它们丢到江里去。
我听完这个故事后,很不喜欢小燕子,它不该忘恩负义把父母丢到江里啊!可是现在我看到现实中的这些老人,他们的子女,不也把父母丢在家里不管不顾吗?和燕子对待父母是多么的相似啊!
我想,这些养鸟老人的儿女,有一天也得老去,他们也会像这些老人一样孤独,也得养鸟为伴吗?我思考着这个问题,久久不能释怀。
.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