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没有缺乏好奇心的孩子。
多的是,被父母的喋喋不休压制了探索勇气的孩子。
作者
哎呀妈
自从儿子上初中,原本成绩还算不错的他,状态开始不对。
作业马虎应付、拖拉,叫他学习好了再玩,总是不听,每天都看手机、上网到大半夜。
我强忍着怒火说“少看点没营养的视频,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
谁知道他油盐不进,还觉得我管太多,啰里啰嗦,听了就烦。
儿子习惯性摆烂,消极不上进,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总想着多说几句、催促提醒他,搬出各种大道理。
可一点效果都没有,儿子这次的期中考成绩几乎垫底。
收到班主任的短信,要我多抽时间陪儿子学习,督促一下,我瞬间炸了。
该说的都说过了,该做的也没少,儿子还是我行我素,我们之间的冲突也持续升级。
直到我偶然看到这个博主的故事,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一个初中男孩希望妈妈能够管住嘴,少叨叨,表示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什么时候该休息。
于是妈妈试着同意了。
结果不“说”了之后,发现儿子的确“变”得不一样。
玩了一会儿手机,见妈妈什么也没说,就自己打卡单词,50个单词只用了11分钟,效率比平时高很多。
紧接着回家的一路,滔滔不绝和妈妈分享自己对音乐的认识、霍金的预言、中医的神奇……
知识储备量之丰富,让妈妈倍感意外。
问他怎么知道的,原来是他平时上网搜的,因为觉得有意思,所以特地去了解,慢慢地就知道得比较多。
对此,那位妈妈不由得感慨:
想不到不再和儿子聊学习,儿子竟厉害到让她觉得陌生。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
“每个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一定来自与生俱来的内在驱动力。”
但很多父母和我一样,在后天的唠叨、说教中,破坏了孩子这种天生就有的能力。
父母越爱唠叨,孩子越差劲
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接诊过这样一对母子。
儿子上初二,学校老师对功课抓得紧,孩子已经需要压缩休息时间来抓学习。
可妈妈丝还是给儿子安排了不少周末补习班的课程。
怕儿子不重视,天天在家里耳提面命催促儿子学习。
不到一学期,不堪重负的儿子终于“反抗”了:拒绝上学,整天打游戏,只要父母提到和上学有关的字眼,就大喊大叫扔东西。
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带他来求助门诊主任方妍彤医生。
整个问诊的过程,依旧是妈妈在说个不停:
“儿子以前很乖,对我说的话都很认同,我们关系也很好”。
被问及儿子会不会主动讲述,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妈妈愣住了,想想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过。
方医生一针见血指出:
“很多类似的家庭里,父母的声音和学习要求等欲望总是压过孩子自身。
一旦孩子表达与自己不同的想法,父母就会用发脾气或者唠叨的方式来‘镇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或者不敢发声了。
甚至当他真正遇到了学习的困难,孩子内心没有力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一味地承担和忍受,直到坚持不下去,对学校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
不是孩子不爱学习,不求上进,而是在父母密集的叨叨声中选择自动屏蔽,一点点失去成长的动力。
有研究表明,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
换句话讲,当父母不停说,说得越多,孩子能接收到的有用信息越少,被说服的效果越差。
父母的唠叨,传递出来的信号是:你不行,你不够主动,你不好……所以我得说你,不停说。
听多了,孩子非但听不进去,还会错误地定义自己,认为自己确实不行,不好,反正都这样了,不如摆烂躺平。
唠叨,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
长久下去,孩子耳朵里一直嗡嗡响,只会不想学,不想动,没有了内在驱动力。
父母越讲道理,孩子越逆反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孩子的分享。
从小到大,妈妈都特别喜欢对他说“听我的,没错”,然后吧啦吧啦讲一大堆理由。
刚开始他没什么判断力,觉得妈妈说的肯定没错。
但到了中学,他喜欢上文学,想选文科。
可妈妈怎么也不同意,一直灌输“男孩子就是要学理科,以后出来好找工作”、“文科一点用都没有,别浪费时间”的观念。
他听完心里特别反感,也特别抗拒抵触。
有一次他在家看小说,被妈妈劈头盖脸骂了一通,说他偏科就是因为小说害的。
那晚他气到离家出走,好不容易心情平复下来回家,等待他的还是妈妈那些“小小年纪不学好,学人家叛逆”、“你对得起妈妈辛辛苦苦养你长大吗”……
后来他坚持选文科,也不怎么回家,就是不想听妈妈整天挂在嘴边的大道理。
看,父母认为对的东西,不一定能说服孩子。
反倒有可能因为咄咄逼人、居高立下的态度,一不小心把孩子推开。
生活中,许多父母都习惯以过来人的姿态“说”孩子:
“为什么你就是不听话,不讲理,怎么说你都没用?”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个道理你就是不懂?”
“就因为我是你妈,才跟你说这么多,别人我才懒得教呢!”
自以为是、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输出一切“有用的信息”,听上去似乎真的是为孩子好。
可有没有想过,孩子听到的却是另一个版本呢?
父母一点都不懂我,不明白我现在遭遇什么,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根本不爱我……
当他不被接纳、包容和理解时,潜意识里会觉得被束缚和捆绑,一听到父母的大道理,就想用力挣脱、对抗。
心理学家杜威说过:
“教育并不是告知和被告知,而是父母和孩子主动建设的过程。”
单方面的沟通,把自己所有的经验和知识掰开揉碎喂给孩子。
孩子不仅咽不下去,还有可能剥夺了他感受爱的机会,愈发想要逃避。
想要孩子内驱力爆棚
父母要闭嘴认怂
想要真正释放孩子的天性,唤醒他的内驱力,靠的从不是“说”,而是懂得闭嘴认怂。
教育专家梅拾樱教育儿子时,就是这样。
儿子初中时,学习不顶尖,还痴迷很多课外兴趣爱好。
初二时,儿子喜欢足球,除了放学后在学校操场练习,回到家做完作业也会在客厅练基本功。
一个看上去枯燥乏味的小动作,儿子能练上几百遍。
只要儿子主动向父母展示自己的球技,梅拾樱都会像内行人一样发出惊叹,并请教儿子是从哪里学到的技巧。
每次这么回应儿子,儿子都会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创新心得。
初三下学期,中考在即,学业很紧张,儿子却喜欢上一种流行音乐。
虽然梅拾樱不大喜欢这样的风格,也有备考前的紧迫感,但仍旧忍住不说,不做任何评论和建议,而是给儿子足够的空间探索、学习。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儿子到处挖掘各种资源,俨然成了一个小音乐专家,各种流派说得头头是道。
谁说了一句什么话,儿子一有灵感,马上即兴创作,拉住全家人听。
中考前两个月的一个晚上,儿子突然风风火火跑进她的房间,分享自己新弄的音乐片段。
梅拾樱一如既然地表达对儿子的肯定和赞赏,并趁机给儿子承诺:
“儿子,中考临近了,你要在学习上多付出点时间。
等暑假了,我可以帮你买一套设备,到时候你可以尽兴地玩。”
被家人充分支持、满足的儿子,自然没有任何不悦,而是重重地点了点头,迅速投入到课内学习了。
孩子的内驱力不是靠父母“说”出来的,而是父母保护出来的。
只有父母闭上嘴巴,不过分担心和打扰,让孩子充分感受探索一样东西的乐趣,孩子自然会获得更多提升和思考。
而这份沉淀下来的持续成长的力量,会促使孩子爱上学习,主动求知。
其实,真正能够成就孩子的,是父母适当的“静音”。
让孩子感受温暖的尊重,被允许的自由,他才有更大的空间,凭借自己的力气不断跃进、蜕变。
诚如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博士说的:
“做了这些年校长,我从没见过一个孩子是不爱学习的。好奇心跟吃喝拉撒一样,是人类的本能。”
既然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成长都有天生自带的驱动力,那我们就别焦躁、心急。
与其用错误的言语方式施压,不如拉起嘴巴上的拉链,用心陪伴、守望。
给孩子必要的鼓励和包容,静候花开,相信孩子的内驱力会如泉水般喷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