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文章标题,或许有人会不屑一笑,认为把纽扣小玩意儿与关爱关联到一起,有点故弄玄虚,小题大做。
下面的真实故事,也许就会改变你的看法。今年“大雪”(节气)那天,三位老同学从苏北来南京看我。午餐后,走出饭店就是南京大学,4人顺便在大学院内散步。天很冷。我见学弟外衣敞着,就提醒他:“奔七”的人,不要再美丽动(冻)人了,小心感冒。“还真有点凉了。”老弟说着就停下来拉外套拉链。他腰躬得像个大虾,眼睛盯着衣下襟,两手捏着拉链锁头,码子怎么也穿不进去。我们3人已经走开好远了,他还在原地磨叽,我们只好折回来。一个老妹子帮忙,也没拉成;另一个老妹子也伸手,还不成。都是上岁数的人,眼睛不好使,又都没带老花镜,拉链锁头的小孔,哪里轻易穿得上。我是笨手爪,且素来不穿拉链服,无须再试。怎么办呢?还是咱们的那位俏老妹能舍下脸面,她见过来一个女大学生,忙向前拦住央求:“麻烦姑娘,这老爷子的拉链扣不上,我们眼神不济,能不能请你帮帮忙?”事情虽小,却着实有些难为情。好在小美女热心肠,没有忌讳嫌弃。年轻人眼尖手巧,一下就把拉链拽了起来。我们好像欠了人家老大人情似的,对大学生不住点头致礼,讲了一大堆感激的言辞。
如果穿纽扣服,而不是拉链装,哪里会惹这种麻烦?于是我就数落这位老同学起来:“已经是黄土掩到脖子的人了,还赶时髦,非要穿拉链装。”他一脸无奈地说:“谁想赶时髦,市场上买不到纽扣服怎么办?”
他讲的是实话。近些年来,纽扣服的确稀罕(西装除外,本文专指男士休闲装)。拉链服装成为时尚,并风靡华夏。几乎所有的男同胞,人人都有几件拉链装,却少有纽扣服。到服装商店看看,中老年男士春秋冬三季节上身外套,几乎都是拉链装,纽扣服则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前年秋天,我想添一件外套,把南京市中心的几个大商场跑全了,也没有买到纽扣休闲服。后来专门去了苏州、上海,也是白跑。没办法,只好请裁缝店给做两件。不满意也得将就着穿,直到今年春天,偶然在商场里发现了“凤毛麟角”,一次买了3件。
拉链服怎么说时髦就时髦起来了呢,而且经久不衰?并非国民的欣赏趣味骤然变化,真对拉链装情有独衷。在一定程度上,是各级公职人员“垂范引领”的结果。我注意到,媒体图片报道尤其是电视画面,领导人公务活动的服装,绝大多数除了穿西服,就是拉链装。上行下效,地方各级干部也是如此。中国自古就有“官为民师”的传统,各级公职人员都钟情于拉链装,普通百姓自然就会争相效仿。如此一来,商家也就倾力于拉链装,而不屑于纽扣服了。这是利益驱动使然,无可厚非。
无可厚非,却值得“薄非”!“百货中百客”是我国商界的名言,即“热销货”和“冷销货”,“大生意”和“小买卖”兼顾,不可只赚大钱,放弃微利。拉链装销量大,就只生产销售此一项服装;纽扣服销量小,压缩甚至不生产销售。反思之,你不提供此商品,想买的买不到,如何有销量呢?再者,商家应该以服务各类消费群体为宗旨,中老年纽扣服长期缺货,其实是一种商业道德的缺位。
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时代的要求,纽扣服的稀缺恰恰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漠视和伤害。考古专家在甘肃临洮县发现陶质纽扣,距今已有多年。这就是说,早在四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使用纽扣连襟遮羞御寒了。纽扣由最初的陶质、石质、木质、贝壳类,逐步发展到用布料制成带纽扣、盘结纽扣,直至现代的五花八门的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直到16世纪,纽扣才从中国传到欧洲。至于拉链,则纯属泊来品。先行由欧洲传至日本,年由日本传到上海,兴办我国第一家拉链厂。年,我国中小型拉链企业只有20余家,从业人员总共仅有千余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拉链产业才开始迅速发展,各种拉链服装随之充斥市场。
呼吁生产销售纽扣服装,不仅是关爱中老年群体的需要,也是服装品种多样化的要求,更是文化自信、繁荣传统文化的必须。愿中老年男士纽扣服能够尽快多起来。
文/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