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南力华与锔瓷的初心接受事物的不完美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zz/285606.html

大多数人为追求完美不惜一切代价,然而,有一门手艺,却是从一开始就要接受它的不完美。

那就是“锔瓷”。

锔瓷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乍一听,其实很难想象,破碎的瓷器,怎么能够像订书钉一样再订起来呢?那岂不是会更加破碎。

那你就小瞧锔瓷这门传统手艺了,被修补过的瓷器,不仅能将破碎重圆,更能把不完美创造出无限可能。

锔瓷,是瓷器的涅槃重生,给了破碎二次生命,将悠悠岁月中的匠人精神定格。

曾几何时,锔瓷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识锔瓷,越来越少的人还在坚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瓷工艺传承人南力华便是为数不多还在坚持这门技艺的匠人之一。

今天,云集君就带大家一同走进锔瓷传承人南力华,去感受这份古老的技艺和不变的初心。

/壹/

“世上没有废品,只是摆放的位置不同”

南力华,籍贯浙江台州,出生于山东,如今定居成都,是俞氏锔瓷第七代传承人。

迄今为止,南力华深耕传统锔瓷技艺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修补过的名贵瓷器已达数万件。

南力华的工作室位于成都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内,门口有着“艺闲聚”标志的便是了。我们一见到南力华,他一边放下手中正在捣鼓的一个自行车轮,一边招呼着我们进去。

进去之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数不清的锔瓷工具和一些已经完成的锔瓷成品,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工作室虽不大,有作品展示区、工作台、还有喝茶的地方,看似杂乱的房间,其实乱中有序。

一坐下来,南力华瞬间打开了话匣子,跟我们聊起了门口的车轮,他说他在为不久之后园区内的一个活动做摆件,他想把废弃的自行车轮子和座椅改造成创意灯具,说着,眼里满是期待。紧接着又悠闲自得地为我们泡茶,茶台也是一个旧石磨改造而来的,令人眼前一亮。

南力华说:“世上没有废品,只是摆放的位置不同。”

这不禁令人感叹,变废为宝,不就是锔瓷的本质吗?

也许这就是锔瓷匠人的根深蒂固吧。

随后,南力华很自然的跟我们聊起了他与锔瓷的故事。

南力华祖上几代人都是做锔瓷的,算得上是锔瓷世家,他从六岁开始随外祖父接触锔瓷技艺。他告诉我们,那个时候他接触到的锔瓷就已经是“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凄凉老调了,锔补瓷器的很少,生活用品的偏多。

锔大缸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流传至今的古话更多的是告诉人们要量力而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句话是出自锔瓷这门手艺。

金刚钻头是锔瓷工具上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然而那时的金刚钻很难得,南力华表示,就算你有金刚钻没有这个手艺不行,有了这门手艺却没有金刚钻,也不行,二者缺一不可。

金刚钻

相比其他人,南力华坦言,由于自己生活在锔瓷世家,从小长辈便把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方法告诉他,在这一点上,他算是走了一点小捷径。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功夫还是要靠自己日积月累的。

跟南力华聊天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的钻研打磨,他的手上已经起了厚厚的老茧,“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当南力华给我们展示他的作品的时候,就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个瓷器破损的程度各不相同,有大有小,有规则也有不规则,南力华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给它们都“换上了新衣”。

常规的锔钉款。

底部破损较大,做成鱼的形状遮盖,还增加了几个圆形锔钉,像是金鱼在吐泡泡,活灵活现。

在杯口处按上一个拉链,与锔钉相结合,感觉下一秒就能被拉开一样。

用梅花图案做修补装点的紫砂壶。

像这种富有想象和创意的作品,在南力华的工作室随处可见,他说:“锔瓷不是画画,但与画画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栩栩如生像雕刻出来的画一样,都是南力华靠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器物本身的破损程度而创造,这在锔活中叫錾刻。

可见,做好锔瓷审美也很重要。

有人称锔瓷是“一种涅槃重生的艺术”,瓷器里的残缺美,不仅是人们智慧和技艺的充分体现,更是锔瓷匠人不断的创造和用心雕琢下的巧夺天工。

/贰/

“锔瓷曾经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说起锔瓷的历史,南力华也是滔滔不绝,从一开始风靡一时的鼎盛时期,讲到了后来的逐渐萧条,仿佛一幕一幕早已刻在了他的心中。

要说锔瓷的起源其实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最早出现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中就有锔匠街边做活儿的一幕。

国内文献最早提及锔瓷技术的是《本草纲目》,在介绍“金刚石”的时候说:“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李时珍说的补瓷即锔瓷。

海外最早接触到中国锔瓷的应该是日本人。据记载,日本室町时代的足利义政收藏有一件南宋龙泉瓷碗,一不小心摔碎了,就请人拿着这个碗来到中国,想找一个相似的,却没有买到,于是只能请中国锔瓷匠用铁钉将那只破碗锔好后带回日本。

龙泉窑青釉花口碗(蚂蝗绊)

而后,锔瓷地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日本、欧洲三个最大的策源地,但只有中国的锔瓷才能称作艺术,所以被称作锔艺。

惜物之心,跃然于器,中国的瓷器向来有名,而当瓷器被打碎之后,弃之可惜,留之无用,这时,锔瓷的作用便显现了出来,因此,锔瓷的产生与瓷器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瓷器一旦破碎就是废物垃圾,而在锔瓷匠人手里,却能“起死回生”。

锔瓷不仅仅是修复瓷器,本身还是一种“装饰,一种身份的象征。

在明清时代,有些富家子弟故意将品相完好的紫砂壶装上豆子,再倒入水撑裂,然后锔出特定的图案来,以此来把玩,凸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因为当时锔瓷所需要的材料是极其珍贵难得的。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更是鼎盛,还兴起了“锔活秀”,这也使锔瓷声名大噪。

可是随着历史的演变,锔瓷逐渐萧条,不再为了“秀”而“锔”,而是为了生活走街串巷,简单的锔补一些生活用品。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工业大改革,这一行逐渐被淘汰。年研发的锔瓷机器人更是大大缩短了锔瓷的时间。

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瓷器就算破损也可以直接换新的,锔瓷也就慢慢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可即便如此,对于所有的传统手工艺而言,历史还是念旧,时间还算眷顾,日新月异,依旧留给了锔瓷一方天地。

/叁/

“锔瓷已经成为了一种念想,一种情怀”

对于传统手工艺人来说,守护和传承一直都是当下的一个难题。

同样的,南力华也不例外。在我们的聊天过程中,南力华说的最多的就是——锔瓷不光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情怀。

南力华告诉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对锔瓷并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人了解金缮却不识锔瓷,要知道,金缮只是锔瓷的一部分。

金缮修复

当被问及现在学习锔瓷的年轻人多不多的时候,南力华不禁惋惜,他也曾收过学徒,但是都不长久,这些来学习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冲着一时的新鲜感,很快便放弃了,还有的只学习到打孔,就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

加上现在专门拿破损的瓷器来修补的人特别少,修补的费用都高于瓷器本身的费用,久而久之,锔瓷连曾经用于生活的那一部分仿佛都快要消失了。

但南力华却始终坚定地说:“我从小学习锔瓷,以前的锔瓷是生活需要,而现在的锔瓷在高速发展的生活中,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念想,一种情怀。”

锔瓷修复的,不仅仅是破碎的器物,更是爱雅之人的惜物之心。

南力华深知,这个过程艰难,可他依旧希望自己默默坚守的锔瓷技艺,能够发扬光大。

正如南力华工作室的名字一样“艺闲聚”,在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这个极具创意又聚集了许多年轻人的空间,南力华的这间小屋就像是一颗“定心丸”,让人们往前走的同时,也别忘记驻足停留,感受一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南力华还告诉我们,近几年政府对于传统文化和非遗手工的保护,困境已经有所好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锔瓷一定能被更多人看见。

传承文化也是传递情怀,不断的坚守,总能换来初心实现。

这就是锔瓷,不断打磨中的传统技艺;破碎之后的完美再现;快节奏生活下的淡然雅致。

化残缺为力量,锔瓷,让它们绽放出新的生命,这种独一无二的震撼,值得我们去感受。

虽然锔瓷匠人并不多,但在全国各地,还是有很多像南力华这样的人还在默默坚守。

他们接受着事物的不完美,相信着破茧而出的那份美丽,这就是匠人心,是岁月洗礼下的意犹未尽。

锔瓷小科普

五步法

一、找碴、对缝

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准备修补。

二、定位点记

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以及锔钉数量和位置。

三、打孔

用金刚钻打孔,打孔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有时不小心打穿了,还得多加几道工序把孔填补起来,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四、锔钉

锔钉制作体现水平的时候了,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计算。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当然,这都与锔瓷艺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息息相关。

五、填补

有掉碴破洞处用大漆(土漆)瓦灰,石灰,糯米粉,明凡等按不同比例调和填补。

“文创云集”是全国首个文创产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以产业互联网思维探索全新的发展方式,用“文创销售+内容社交”的基本形式,以“互联网+文创”的新场景消费模式,为文创生产者、创意者、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进一步激活文创市场活力,让文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助推“双循环”经济背景下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文创云集具备ip运营、文创产品销售、匠人孵化等功能,也为各类线上展会、文创大赛、活动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欢迎文博机构、文创从业者、爱好者洽谈合作!

联系方式:云集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4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