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巷往事中山林寻找中山先生的印记

兰州有很多地方,比如中山桥,中山路,还有中山林……都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让我们一起在这座城市里,寻找中山先生的印记……

曾经

兰州和平日报社编印之《新兰州》一书载:“民国十五年,甘肃建设厅长杨慕时于南城外造中山林,植槐榆椿桑二万余株。其后今甘省省参议会议长张维权主其事。经十余年,林木多已长成,绿荫匝地,为兰垣人士游憩胜地。”《兰州市志·林业志》也记载了中山林的来历,年春,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杨慕时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率国民军在龙尾山下造林,命名为“中山林”,抗战时期由甘肃省建设厅设中山林管理处,继续造林护林,共栽活白榆、臭椿、刺槐、山杏等十万余株。

年,中山林隆重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铜像落成揭幕典礼。随着这座铜像的落成,中山林正式变成了中山林公园。当时的中山林林中有泉,温室内种植多种花卉,风景极佳,还富有强烈的人文气息,抗战爆发后不少文人名士也来到了兰州,这里便成为了他们参观、游玩的最佳选择。据说,抗日胜利庆典就是在中山公园里举行的,这里可谓一时风光无限,参加各种活动的市民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现在

某一天,我专门乘车去寻找中山林。

下车的第一时间,只觉得自己找错了地方,这里怎么也不像以前的文化圣地。

沿着路走下去,我试图寻找一点文化痕迹。

在街角,看见一位卖老兰州油锅盔的大叔,一时心动便上前买了两个,顺便问了一下路。

“叔,你知道中山林在哪吗?我咋找不到啊。”

“你站的这地方就是中山林啊。”大叔一脸茫然地看着我。

我瞪大了眼睛,“中山林只有这么一点地方吗?”

“其他地方都被占了,就只剩下这个十字路口和向前走的一点点路段,那是以前的老中山林。不过你是来玩的吧,去南关呗,南关有美食。”

大叔随即絮絮叨叨地跟我讲起中山林的故事,我饶有兴致地听他讲述着中山林曾经的繁华……话里话外多少透露着身为老中山林人的自豪。

我笑着跟大叔道别,顺着他指的路,想去看看真正的中山林。

一路向西,路边的店铺仍然是十年前的模样,有些招牌上的字都掉了几个。在我走过天桥的一瞬间,一股属于牛肉面的香气扑鼻而来,视线穿过透明的窗户,屋内装修陈设都是新的,好像脚下的这座天桥,变成了一道年代的鸿沟,跨过去,就是崭新的兰州。

已至日暮西山,我不敢耽搁,一直往前走,直到一个丁字路口,想起这可能就是大叔说的中山林旧路,即将探索历史的兴奋感包围了我,引导着我急忙向前走去。可我走了十几米就停了下来,原因无他,路边的行人太少了,我环顾四周,试图寻找大叔口中的繁华,却一无所获,不由得开始对大叔的话有了一丝怀疑。

这时,路边出现的一家小卖铺就像“救命稻草”一样,我可以靠它来确认我的寻找方向是否正确。我走进小卖部买了包饼干,借机跟老板套近乎,“师傅,这是中山林吗?咋看着没啥人啊。”

“这就是中山林呀!隔壁那个小区里,曾经还放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从这上去就是兰山路了。”

听到此处,我想我大概找不到他们口中的中山林了,跟老板道别后,略有遗憾地往回走,回去的路上我又仔细端详路边的小店,这里透露的是中山林的老旧气息,斑驳灰白的水泥墙,门口写着“烫衣服、换拉链、修裤边”的褪色招牌,证明店主人做的也是一些老式活计,招牌上方挂着“中山林43号”的路标,印证着这间铺子的归属地。

我沿街向下走去,路边是十层左右的小楼,每层的楼梯口还装着十几年前铁质的老栅栏,小区侧门的油漆掉了一大半,晃动时会听见吱嘎吱嘎的声响。

突然,我耳边却传来一个女子的呼喊声,“跑慢些,别摔了。”小孩笑嘻嘻地向前跑着,母亲在后面追着顽皮的孩子,这样一幅景象,给这个老旧的地方增添了一丝活力。街角是一个卖冰棍的小推车,走过去还听见喊声,“姑娘,吃个吧,老牌子可好吃了。”

我买了一根冰棍,悠哉地来到中山林十字路口,打算绕个圈,看一看中山林十字路口的全貌。

但我没想到的是,在我到达对面马路的一瞬间,我的鼻子就向我传来预告,有什么东西和之前那条街不一样了。空气中弥漫的老旧树木和楼房的气息变成了市区里夜晚热闹的味道,夹杂着新鲜的蔬果、美味的蛋糕,还有各类美食混合的香甜气味。

在西边的街上,出奇的安静,我只能听得见鸟叫、人声,还有偶尔传来的车鸣。这条街却吵得紧,分明只是差了一个红绿灯,却仿佛跨过了一个世界。

我向四周看去,高楼林立,处处美食,这条街上唯一保留传统味道的是那些穿着老式衣衫的大爷,他们说着一口兰州话,步履蹒跚,他们见证着这条街的历史与发展。

未来

尽管老旧的地方有一天会被改变,但只要有人记得它的曾经,那些辉煌与繁芜依然会留在大家的心底。

中山林的未来,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定会随这座城市的发展更加多姿多彩。

来源:文明兰州;主编:王新冰责编:刘有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1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