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快一点,上学要迟到了。”
“告诉你多少遍了,玩完的玩具要收拾好。”
“不好好吃饭,就别看电视了。”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在平等互爱,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
两位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是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他们的著作深受家长们的欢迎与喜爱,而且也得到很多权威人士的认可。
这本书销售量超过万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而且关于这本书的讲座视频和录像带被全球20多万个亲子团体所使用。
借用这本书的知识来说说如何和孩子正常沟通。
01这两大原因,才是沟通的“原罪”
思想固化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孩子不听话叛逆,话没说几句就开始吵架,这其实不是孩子的错。
而是家长们总是延用老一辈的教育理念,总觉得棍棒下出孝子,各种恐吓命令,以为这样会让孩子听话懂事。
殊不知,那样只会让孩子疏远你。
我们常说言传身教,对于和父母朝夕相处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被印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所以父母要为孩子的所作所为负很大责任。
和孩子不“共情”
先来看一个故事:
妈妈:玩具给小弟弟玩一下孩子:我不要,这是我的!妈妈:小孩子要学会分享,给弟弟玩一下怎么了孩子:哇,妈妈根本不爱我……
故事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孩子太不懂事自私,孩子觉得你是个恶毒的妈妈。
其实只不过是我们缺少对孩子的“共情力”,只站在大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着直接关系,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
那么遇到以上情况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给出了很有效的方法,看完一定会醍醐灌顶,思路大开。
02接受孩子的感受,是孩子叛逆的最佳解药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很简单,接受他们的感受。
就比如前面说到的故事,孩子自己的玩具不想和别人分享有错吗?没错!
我们应该先听听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再去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其中全神贯注的听,尤为重要。
我的小侄子今年三年级,有一天放学后,他告诉爸爸,有同学欺负他,然而他的爸爸正在看电视并没有对小侄子的话做出回应。
生气懊恼的小侄子,对着爸爸大吼“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啊”,然而爸爸的表现,让他感到气馁,转身就走了。
假如换做是你,兴致勃勃的跟你的家人描述一件事情而没有得到回应,你是什么感受?
后来,我给姐夫推荐了这本书,姐夫学以致用,消除了和孩子的隔阂。
在我侄子兴致勃勃和他说话的时候,他会:
1.放下手上的事情,目光注视孩子
2.认真聆听孩子讲话,并用简单的词语给与回应比如:“哦……”、“嗯……”、“这样啊!……”
3.说出他们此刻的感受。比如:这件事一定让你很难受吧。
4.用幻想的方式和他共情,比如:真希望那位同学能认识他的错误很道歉……
你看,就是简单的四个步骤,家长就能和孩子建立沟通的桥梁,孩子也能感知你的共情力。
别说孩子和你有代沟,问问自己学会聆听并感受孩子的感受了吗?
03尊重孩子的努力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
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当孩子从头到尾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会产生家庭参与感,还能培养独立的意识。
最近抖音上有一条视频特别火,场景是一位妈妈站在门口等待着孩子出发去学校,然而那个孩子却慢吞吞的系鞋带,穿衣服。
急性子的父母一把拉过孩子去帮助他,嘴里还不停的念叨“怎么这么慢”。
此刻,是不是觉得这个妈妈的做法就是你,而且有些家长会抱怨说,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站在那里,看着孩子挣扎而无动于衷。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需给孩子一些提示和建议就好,而不是替他们做。
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耐心的等待孩子做完这些。
尽管做的并不是那么好,但仍然告诉他“穿衣服,系鞋带很考验你的手指灵活度”,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你说他会不会开心?
这种场景生活中到处都是,我们可以用“有时候,····会更好”这样去表达,因为即使孩子做不到,他也不会很难过,觉得失败。
“有时候,把拉链伸直,拉链会容易拉一些”。“有时候,做东西以前把黏土揉成软球会好一些”。“有时候,在上锁前,把锁头来回转动几下会好些”。
这样表达,是不是更好呢?
心理学家鲁道夫·雷德克斯说过,花时间训练孩子的技能,尊重他们的行为,应该成为一个家庭生活的常规内容。
如果不花时间训练孩子,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纠正往往就会变成批评,这会让孩子更加的沮丧和愤怒,孩子可能就会不再学习了,反而会因为想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