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宇宙生成之初,混沌灵气如鸡子,有盘古孕育其中。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历经无数岁月,盘古初醒,立于一,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下坠,周围相连成壳。
盘古眼见周围一片混沌,身裹于其中,倍感孤独难耐。逐左手摘混沌之壳成凿,右手捏混沌之壳成斧。左手执凿撑地,右手执斧劈去。
天地被分开,阴阳二气升降,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至此混沌破开,天地初成。
“眼见虚空一片空旷,盘古心里灵光一闪。”
以其发撒落成山川森林,以其精血演化河流大海。又以混沌之气和混沌之壳散布于空间,成为出日、月、星、辰。盘古对着虚空吹了一口气,从此宇宙星空开始演化。
“盘古大步跨出,遁入混沌之中,从此不知去向……”
“后人称颂盘古为创世祖神。”用来感念他以无上神通与智慧仁爱之心,创造了这个丰富美丽的宇宙星空世界。
光阴流转,无尽岁月,日月星辰演化,天地间诞生两位全身环绕灵气,人首蛇身智慧超凡的大神。
“一位女娲大神,一位人皇伏羲。”
传说两位大神法力无边,能化育万物。因感此方天地间过于孤寂,仿照自己水中的倒影,以黄泥捏造了“人类”。
此后,由于人类诞生,这片名叫“蓝地星”的宇宙星空之中,开始孕育出无限生机。
据后世史料记载,后来两位大神,又为人类建立起基本的文明生活秩序,发明了许多实用的生活生产用具。
并制定了男女异性相互爱恋的婚姻制度,至此以后,人类世代在蓝地星上繁衍生息。
“所以后世人类,又把他们奉为婚姻之神!”
女娲有大地之母之名,伏羲有人皇始祖之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凡是古老的文明帝国,总有很多传说。
“中正帝国的历史也是如此……”
一个叫跨父的巨人为了留住光明,拼命追赶太阳的传说。一个叫后羿的英雄,用他的神箭射下九个残害人类的太阳等神话传说故事。
“伏羲氏教人类渔牧、创造阴阳八卦等神话传说......”
历中久远,许多神话传说,在后世现在的蓝地星人看来,并不是严肃的历史。然而它无所不在,极大程度丰富了蓝地星人类文明史的内涵。
随着后世人类科学与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依然没有找到有力的科学证据,揭晓宇宙万物的起源。
比如,宇宙日月星辰究竟是如何产生?
天地万物生灵与人类如何产生等?
宇宙文明如何演化等问题?
人类文明未来会走向何方?
等等相关问题……“直到现在,依然还是一团迷雾……“
“洪界山脉,是中正帝国罕见的沟谷原始森林。“是观“云海景“的最佳之处,也是观日出的极好所在。
山脉间空气环流,瞬息万变,曙日初照,浮光跃金,更是艳丽不可方物。山峰云雾幻化,气象万千。
洪界山脉中,有一处地方名叫黑目崖,黑目崖山脚下,沿途3公里左右是有名的“惊断崖”。上被巨大岩石峰遮住,天空在这一刻都是半圆的,还有长达公里的悬崖,雪白千刃的崖壁。
“传说过去有许多世外古武高手来此攀崖而行,有象征世外古武高手至高荣誉的“圣武崖”之称。”
站在阮临县北大门朝对面望去,有风景宜人的明月山、跨父山、太阳等。
“山与崖”相伴,“谷与溪”相随,“陆与水”相依。俨然是一座天然的艺术迷宫。“在这里,元古时期的原生态风景一一呈现,时光尽在这里沉寂……”
明月山中有一个村落,叫交汇岭村。村里住着几十户农家。山岭上风景秀丽,空气清新。
久居城里的人来到此地,深呼一口空气,有种浑身舒泰,百病皆消的感觉。村落周围有几座大山,山上有茂密的原始树林,山中不泛奇花异草。
村中有个老中医,村里人谁有点什么小毛病,老中医一般都会上山采摘几味草药,给村里人治疗,几乎药到病除。
医院看病,乡村里一派宁静祥和的世外生活气息。村子左侧有一座山峰,名叫“风口岭”,山脚周围有几条小溪环绕。
风口岭的山顶上面有座年代久远的“古老石碑”,高度一丈有余,碑身整体长满青苔与各类杂草。
离碑身周围约20米左右是树林,呈环形包围在碑的四周。石碑与树林之间是一片长着杂草的空地,石碑存在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查。
稍远处看去也就像一块普通的石碑,但如果靠近碑身前方拔开杂草细看,便会发现“石碑”的不寻常之处。碑上面印刻着许多奇怪细小的“古老字形符号”,细小的字符中间还有一些较大的古老字符。
“整座石碑,给人的感觉显得古老而又神秘!”
山村里无人识得这些“古老的字符”,也就无法知晓其意了。只因有历代老人交代后辈,此处秘密不可外传。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外人了解此处。
据村里已过世老人闲谈时说起过,祖上的祖上,代代留话给后辈子孙,要求后人必须守护此碑的秘密,不得告知于外面的人,以避免给村里带来灾难。
曾经有村里后辈忍不住好奇,缠着村里的那位老中医讲下此碑的来历。老中医实在拗不过,才把自己祖上口述传下来,有关此碑的故事讲了出来。
“据他口述,在很久很久以前……”
这块“古老石碑”每隔年便会松动,而后自行漂浮在半空中,石碑下面就会露出一个洞口,洞口中会吹出狂暴无边的大风,吹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村里人畜也常会被大风刮到半空,损伤惨重,住在附近方圆几百里的人都几乎没法安身。遇到大风刮起,必须躲入早先准备好的地窖里。
要是人没能及时藏身地窖内,处在外面必然无法幸免于难,村里人对此却又无可奈何。
不知是在多久以前,村里人眼瞅着只剩半个月,又快要到一百年之际。“古老石碑即将打开风洞,狂风会再次袭击村庄之前……”
“山村里此时刚好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士经此处路过。”
听闻村里人说起此事,为感谢大家的热情款待。便让村里人带路,来到山顶“风口岭”石碑之处。老道士在石碑周围画了一些不知名的图案,并布下了一个不知名的法阵隐去。
并告知村里人,有关石碑之事不可外传,亦不可让人来破坏此碑,而后道士离去。从此之后,村里再无风患之灾。
“从此以后,村里人便代代相传,都不敢忘了老道士的叮嘱!”
……
夏季,中午的江水显得格外蓝,天空上火辣的太阳直射在江面上,周围的一切看去都显得格外炎热。偶尔会有一阵热风吹过,河水随着风浪不断的起伏着。
哒、哒、哒——突然间,村落山脚下的河里响起机动客船的柴油机震动声,一艘载着客人的机动客船,向村里的河港里驶来,吵闹的响声打破了山里原本的宁静。
河岸边有几只受惊的小鸟,从小树林里飞窜而起,一振翅膀飞向更远的山里边……
“交汇岭”村到了,船要靠岸了啊!——要上岸的人准备好上岸了!
“陈旭”,此时正坐在船上陷入回忆之中,听到这几声叫喊之后才回过神来。
陈旭透过船窗对外看了几眼,发现马上就到村里港口了,客船正在靠近河岸边。
随后陈旭便拧起身边的挎包,顺手打开拉链查看了一番,把挎包拉链重新合上。再才拧着挎包,通过客船中间唯一的过道,走向船头,准备下船上岸。
立在船头舢板上,陈旭深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心里正想着乡下的空气质量好,能使人心情舒畅愉悦。
“没等多久时间,客船便已靠岸了。”陈旭对着手拿竹篙的艄公点了点头,问了声好,然后便直接离船上了岸。沿着山村的小路朝自己家里走去,几分钟时间之后,陈旭便回到了自己家里。
陈旭乡下的家全是由木头构造,是古代那种“双推式”乡村建筑,在本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平时回到家里,陈旭都住在木屋右侧靠前边的那间卧房。
打开卧房的门窗,能看到村里远处的山林与田野,山脚下是环村而绕的小溪。陈旭居住的卧房背面,打开门之后,可清楚看见对面山上的“风口岭“。
“站在村子的稍远处,放眼望去,村子里九成以上全是类似的木质房屋。“
沿着村里曲折的小路,新旧木屋相依而建,错落有致。房屋上盖的是新旧分布不均的泛青色瓦片。山村里安静祥和,相比现代化大都市的花花世界,这里宛如世外高人隐居之所。
流水孤村,远牧牛,绕村四面山林藏峰,山野田地之间隐现农户的身影,河水沿着山村的脚下流向远方。
河边偶尔传来几声懒懒的犬吠声,伴随几声鸟鸣,除此之外很难再听到其余生物的动静。只有偶尔经过的机动船马达声,会打破河流两岸的宁静。
隔江岸上,住着几户人家,成片的高山与树林,在夏日的阳光下,静静地躺在河流的两岸边上。
眺目望去,辽阔的江面之上,荡漾着微微的波纹。远远望去,河流两岸总让人生出一种寂寞的感觉。
水中映衬着亮白色的波纹,填满了整个水面,连江水的两岸边上也反射着各种迷蒙的光影。似乎不甘于寂寞,又似乎欲向人们诉说,埋藏于此处的远古神秘传说。
随手唤醒略显陈旧的手机屏幕,陈旭看了一眼见时间还早,便转身从屋里搬了张木制的椅子,摆在家门口的青石平台上闭目养神。
忽然间,一阵儿童戏耍的吵闹声,传进了他的耳中,把他从闭目养神的状态吵醒过来。
陈旭睁开眼睛向四周看去,原来是门口石阶下,不远处的村里晒谷场空地上,几个村里小孩正在那里玩闹。陈旭盯着他们开心玩闹的身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
陈旭还记得小时候,大概6-7岁左右,自己也像这些孩子一样。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在晒谷场上玩耍。
还记得有一天,一群伙伴正在玩耍,忽然听到有人大喊,啊!有鬼呀!
大伙抬头朝对面山上望去,见山上有一个白色的身影,反复做着鬼推磨的动作。吓得一群玩闹的小孩,慌不择路,撒腿跑回了各自的家里。
父母为了能让陈旭安心读书,常常起早贪黑忙着干活养家糊口。偶尔也会到集市中卖点自家农产品,积攒点小钱。
父亲平时一有空,就在屋前屋后的园地里,栽培果木树,有梨、有桔、也有其它水果品种,能给家里增添些许经济收入。
爷爷喜欢四处行医,为附近的村民看病,偶尔也会到镇上帮别人治病,多少挣点钱补贴家用。
“惚之间,陈旭从思绪中回过神来。”
眼看西落的太阳,已经快见不到日轮的影子,只留下满天的红霞,飘在远处的天际上。村里的屋瓦之间,被村里人生火烧饭的晚烟给笼上了。
看了下时间,陈旭估计父母快回家吃晚饭了,起身回到屋里开始生火做饭。
陈旭希望劳累一天的父母回家,能吃上自己亲手烧的晚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