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底开始,TWS耳机的风靡和成熟让其他形式的耳机为之黯淡,虽然索尼也一直有在推出TWS耳机,但同期产品中这款WI-XM2依旧是我个人认为最值得考虑的日常通勤产品——尤其对于那些容易搞丢单边TWS耳机的用户而言。
为什么推荐?我将从开箱、耳机设计、降噪、音质几个方面与各位分享。
开箱
unbox
先从包装盒的设计来看,与索尼之前大部分的产品相差不大,如果有送礼需求也没有违和感,谈不上奢侈或者精致,整体简约,传统日系味。
打开外面的封套后是一个包装盒,包装盒内有耳机收纳盒、耳塞收纳盒、还有非常厚重的产品说明书等。
感受一下“非常厚重”的产品说明书,一般情况下我们也用不到。
耳机收纳盒的底部是标注有大小的,从大号、中号、小号、超小号一应俱全。
收纳盒的大小各位可以直观感受一下,可以轻松放进手提包、背包里。拉链头的配色与同期的WH-X系列保持一致,用了一种偏红的铜色。
收纳盒内部出了耳机本体之外,还可以收纳飞机专用转换头、3.5mm音频线和充电线。
耳机设计
Design
由于大面积采用了硅胶材质,WI-XM2可以像WI-CN一样卷起收纳,并且优秀的硅胶自身就非常亲肤,长时间挂脖也不会有不适感——材质的变化,
WI-XM2也可以成为慢跑伴侣,原本WI-X时代跑步笔者锁骨无法承受的敲击如今终于能够Hold住。
当然,硅胶材料并非毫无代价。例如从“商务感”角度来看,WI-X整体风格会比WI-XM2更有“商务范儿”;再如,硅胶的耐用性很可能不如铝合金等等。
线材的收纳也发生了改变,不同于WI-X的收纳槽,WI-XM2的收纳方式更加偏向于大众市场,耳机头具有磁吸效果,轻轻一碰就能让它聚拢胸前,不再担心摇晃。当然,目前WI-XM2的磁吸能力比较一般,用力一些晃动还是会吸不住。
充电接口自然而然是用上了Tpye-C,但不同于WI-XM2的是这次音频输入口跟充电口是分开的,有独立的35mmAUX接口。
总而言之,佩戴舒适度、操控易用性、收纳空间比上一代产品改善较多,商务属性稍稍下降。
降噪
NoiseCanceling
WI系列(挂脖式入耳耳机)的降噪优势相较于市面上其他表现形式的耳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入耳式耳机自带一定的物理隔音效果,另一方面是不需要在腔体附近考虑电池的问题,有足够的空间放置降噪麦克风——WI-XM2跟WI-X同样采用两组降噪麦克风,并采用了WH-XM3同款QN1降噪芯片,这款旗舰芯片还支持针对气压进行检测来适配降噪。
以飞机、动车场景距离,M2可以过滤绝大多数的低频声音,尤其是引擎的轰鸣声几乎感受不到,只有风声还能隐约听闻。人声的隔绝也很优秀,如果旁边有恼人的孩童哭闹,M2也能将其削弱到一个能够接受的程度——放一些喜欢的音乐,瞬间隔绝纷扰。
犹记得在第一代产品出街的时候WI系列产品在音质、降噪能力两个方面绝杀了同期的WH和WF,其第二代产品虽然依旧保持一定优势,但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明显的领先。
音质
SoundQuality
WI-X拥有良好的口碑并不单一因为降噪做得好,而是兼顾了音质。WI-XM2延续了WI-X在这方面的优秀水准,在腔体和传输方式两方面做到了良好的传承。
没有条件拆机,用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