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裤脚修鞋配钥匙青岛市井街巷修修补补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改裤脚、修鞋、配钥匙……在生活中,总能遇到一些不起眼的小需求。尤其老年人,对那些能满足小需求的小店铺非常敏感。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内,也活跃着这样一些依靠传统手艺服务市民生活的店铺,这些不起眼的“小营生”为岛城增添了“烟火味”,完善了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不仅解决了一些居民的就业问题,更满足了老年人的适老消费和服务需求。

任培春在为顾客修包。资料图片便民小店让家里旧物“活了”

“求告知,哪里有改裤脚的?”“哪里可以修遮阳伞?”在市民的朋友圈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咨询信息。“小修小补”店铺的存在,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生活中的便利,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抚慰。

“我这件长羽绒服破了一个洞,扔了怪可惜的,所以就拿来改改,还能穿一段时间,有这样的小摊铺真的很不错,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既省钱又方便。”家住市北区佳木斯路的张阿姨在小区内的健身休息椅上坐着,一边捶着腿,一边休息。她刚刚逛完错埠岭农贸市场,还顺便改了衣服、修了裤脚,感觉“收获”很大。这家张阿姨经常光顾的裁缝店,就在农贸市场附近,50岁的店主秦洁作为“资深裁缝”已经改了二十几年的衣服。

“哒哒哒、哒哒哒……”伴随着节奏分明的缝纫机声,秦洁双脚踩着脚踏板上下踏动,右手轻轻地拨着轮儿,左手微微扯着衣服协助走线,不一会儿,一条裤子的松紧带便缝好了,一旁的剪裁台上,还堆放着等待修补的衣物。“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人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写照。在那个年代,人们喜欢买布料到裁缝店做新衣服;衣服穿破了,也是找裁缝师傅补一补。“想当年,裁缝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不过现在裁缝店已经越来越少了。”秦洁边说着,边“呲啦”一声将一块完整的布扯开,紧接着来到蝴蝶牌缝纫机旁,娴熟地操作起来,细密的针线不停地从手中穿过,落在要修补的衣服上,变成平整的针脚,不一会儿,破损的衣服“重获新生”。

秦洁说,对于这样一份日渐萧条的职业,还能持之以恒干下去,一方面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另一方面是服务周边居民特别是老年朋友的点点滴滴带给自己的感动。尽管裁缝店的生意不如以前,但从小就对缝纫充满热爱的秦洁认为,只要还有消费者对裁缝店有需求,这门手艺就不会断,尤其对许多有改衣服、做衣服习惯的老年人来说,裁缝铺的手艺深深被他们需要着。记者与秦洁聊天时,耳边传来一声“快帮我补补这条裤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匆匆赶来说道。老人告诉记者,“我们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腿脚也不方便,这裁缝铺就在家门口,又实惠又方便,真是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衣服拉链坏了,下楼就能修;鞋子开胶了,去街角就能补;钥匙丢了,农贸市场附近就能配得到,这些不起眼的行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张阿姨认为,多亏家附近有农贸生活市场,位置固定,服务稳定。勤俭了一辈子的老人钟爱“小修小补”,“小修小补”店铺的存在,不仅让家里的旧物“活了”,降低了生活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市民生活中最日常的小难题。她经常告诫儿女和孙辈,不应丢掉勤俭节约的传统,“家门口的手艺小店解决了我们生活中不少‘刚需’,他们提供的服务既实惠又便利,会让人感到暖心。”

“宝藏店铺”搭配“自己动手”

74岁的刘大爷,家住西镇附近,他身体硬朗,平日喜欢在周边转悠遛弯,对小区周边各类便民店铺分布,老人更是如数家珍,早已在脑海中形成“私家地图”。

“买菜购物,点多方便,相互形成了竞争。”刘大爷点着手指,“小区前面有两家超市,离团岛农贸市场也不远,买蔬菜水果、肉食海鲜都方便。相比之下,‘小修小补’的营生就有点儿弱。这个弱,不是说找不着,而是总有这样那样不可心之处。”刘大爷说道,比如缝改制衣,老伴之前参加合唱团演出,想在丝绸裙里加一层纱内衬,去附近的一家改衣店一问,要将近元,赶上裙子本身的价格了,于是老伴便拿回了衣服,自己裁裁剪剪,缝了一番。

“人家要做生意,成本问题必须得考虑。”对此,刘大爷能够理解,但又觉得换一个拉链有时需要三四十元确实贵,修裤腿也从过去2元、5元钱涨到了现在几十元钱,“前不久老伴和我商量,不如自己买台缝纫机,能动手就自己动手,把年轻时稍稍学过的手艺再重新拾起来。”现在刘大爷和老伴经常在家踩缝纫机,吱呀吱呀地缝补起来,他们学会了自己缝布包、修补衣服。

遇到自己“对付”不了的,刘大爷和老伴还是喜欢去周边的“宝藏小店”寻求帮助。走进团岛农贸市场,在入口第一个水果摊右转,走几步就能看到“修表配钥匙”的招牌,摊主张克利已经修了30多年的钟表,是老城区远近闻名的修表匠人。“修理钟表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一个钟表里有着上百个零件,有些零件极其微小,甚至非常脆弱,修理时需要万分细心,手上的动作稍有闪失,就有可能损坏表芯。”凭借着对修表的钟爱和精湛的技艺,张克利一干就是30多年,也收获了周边许多居民的信任,只要手表有问题都习惯了来找他看一看。

“我家附近还有个修车摊,价格合理,人也比较热情,很受居民欢迎,经常看到有小孩的自行车、平衡车拿过来修,还有些住得很远的居民专门过来修。”宋大爷说,能坚持下来的店都有不可替代性,便民店铺服务小区几十年,店主与居民们相处久了也都有了感情,一个摊位看似只有几平方米,但辐射的却是附近多个小区、上万人的生活。能够让大伙儿满意、获得认可,其实十分不易,就像一棵大树,好不容易扎下根来,开枝散叶,应尽可能给予扶持、保护,让它枝繁叶茂。

“小修小补”“近”享便利

在李沧区书院路与峰山路交界处,路边停放着一辆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里边放着各种修理工具和材料,这就是任培春的修鞋摊。52岁的任培春告诉记者,自己靠着手艺闯天下几十年,修鞋、修包、修拉链……小修小补的生意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但始终不舍得关掉修鞋摊。

任培春手脚利落,顾客往往去买个菜的工夫,开裂的鞋子已经在他带有皲裂的手指下修复如初。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除去吃饭的时间,他都守在这个小小的电动三轮车上忙碌着。修的鞋多了,任培春的手艺愈发纯熟。随着皮鞋制作工艺的迭代升级,他也练就了多种技能,从钉跟、改跟到换底、贴底,再到调色、改色,只要是鞋子方面的问题,都难不倒他。为了精进手艺,他还专门学习过,他补过的鞋子,几乎都能还原原貌。

“虽说修鞋小摊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我常年坚持出摊,并且经常能给人家解决麻烦的事,我感到很高兴。”任培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来修鞋摊光顾的大多数是老人家,“年轻人修鞋的少了,对于老人来说,修补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记者采访时,正巧周边两位社区居民结伴而来,两位阿姨都已70多岁,一位陈阿姨告诉记者,“家里一遇到修补的事儿,就到这里的修鞋摊来,孙子的羽绒服拉链坏了、儿子的皮箱拉链掉了、我和老伴的鞋子磨破了,都在修鞋摊花上几块钱、十几块钱就解决了,很方便,也很划算。”说话间,任培春接过陈阿姨拿来的鞋,很快用修鞋机缝补几下便好了。

“一个街区有一个这样的小摊,是整个街区的福气。任师傅的手艺是老百姓最需要的,解决了好多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另一位来修理背包拉链的杨阿姨也把任师傅看成是离不开的搭把手、救个急的“老邻居”,连连夸赞他的好手艺和低价格。她表示:“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生活所需,尤其是在老城区居住的老年人多,很需要这样的摊位,也体现着社区的人情味。”

相关链接“小修小补”让生活更便利

民生无小事。今年初,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曾指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可以看到,让“小修小补”回归居民日常生活并不是简单的“昨日重现”,而是要注重规范有序。过去,不少“小修小补”从业者没有固定的室内经营场所,以往那种占道经营、流动摆摊的方式,虽然带来一时便利,却可能妨碍城市交通,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既要保障民生、顺应需求,又要优化环境、消除隐患,还要考虑摊位成本,如何在做好管理、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小修小补”提供空间,成为城市治理的现实课题。

实践中,有的地方要求流动摊点统一在划定区域经营,不得占压盲道、绿化带、停车位;有的地方在大型商超、供销社内为“小修小补”设置专门柜台。从城市治理角度看,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方式,着力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切实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杨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8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