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瑾华
第8年。迟到的春风更骀荡。
令人瞩目的春风悦读榜评选已经启动,接下来,在浩如烟海的年度好书中,春风悦读榜,将由国内文化大咖、各大权威出版社掌门人、书店和广大读者共同打造,产生春风榜“好书60”,并最终产生各大奖项。
第8张春风榜在路上。
今天,广西师大出版社董事长黄轩庄向春风榜推荐了以下三本书。他留给读者的问题是:你曾经在一家书店有过心动时刻吗?
《书店日记》
[英]肖恩·白塞尔著顾真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
这本《书店日记》是对许多人眼中在书店如田园诗般文艺生活的狠狠打击,编辑写的推荐语里,本书不含鸡汤,不承诺疗愈,但绝对走心。走心的这位就是本书的作者肖恩,他在英国“书城”威格敦经营着一家开了近二十年的二手书书店,名字就叫“书店”。
虽然大家会觉得肖恩有点“毒舌”,但我们依然可以在他满屏犀利的毒舌中汲取慰藉心灵的养分。因为每一册旧书都独一无二,藏着一段或几段隐秘的历史,它们在肖恩的“书店”汇集,然后彼此分散,到别的地方,给别的人带来喜悦,激发别的热情。
《珞珈筑记》
刘文祥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6
这是一本介绍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诞生过程的书。
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荒野湖山中从零打造的一座现代大学校园。作者用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民国时期珞珈山校园从无到有、从荒野湖山到学府胜地的动态过程,还原了其间各方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建校先驱为着理想和信念所做的不懈努力。正如胡适所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可以去到武昌看看珞珈山武汉大学。”
该书对珞珈山校园诞生过程的探寻和揭秘,为中国近代校园史书写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极大满足了广大学子的校园情怀。图书甫一上市,获得市场的良好反馈。入选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获得第28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银奖,入选深圳读书月“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译林出版社.10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抢先读
《书店日记》部分书摘
二月
那么我本人想不想当职业书商呢?总的来说,不想。虽然老板待我很好,我也确实在书店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乔治·奥威尔,《书店回忆》,伦敦,年11月
奥威尔不愿投身卖书行业可以理解。在外人眼里,书店老板多半缺乏耐心、偏执、厌恶交际—迪伦·莫兰在《布莱克书店》里把这一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而这好像(大体上)就是现实。特例当然有,许多书商并不是那样的。但很不幸,我是。不过,并非一直如此。记得在买下这家书店前,我还挺温顺友善的。连珠炮似的无聊问题,朝不保夕的资金状况,与店员和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讨价还价的顾客漫无休止的争论,害我成了这副模样。至于我想不想改变现状?一点也不想。
十八岁那年我回乡小住,准备整装去上大学,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威格敦书店”。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和一位朋友走过书店门口,断言它一年之内必定倒闭。十二年后的圣诞节期间,我回家看望父母,顺便想去书店里找本利奥·沃姆斯莱的《三场热病》。同店主闲谈间,我坦承我正在设法找一份喜欢的工作。他建议我买下这家店,因为他着急想退休了。听到我说没钱,他回答道:“你用不着有钱—你以为银行是干吗用的?”过了不到一年,在年11月1日,我三十一岁生日刚过一个月(算上那一天),这店归我了。接过他的生意前,我也许本该读一读乔治·奥威尔发表于年的文章。《书店回忆》里的记述放到今天依然真实,对于幼稚如我者更是逆耳的忠告:别以为二手书商的世界是一曲田园牧歌—炉火烧得很旺,你坐在扶手椅上,搁起穿着拖鞋的脚,一边抽烟斗一边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与此同时,络绎不绝往来的客人个个谈吐非凡,在掏出大把钞票买单前还要同你来一段充满智慧的交谈。真实情况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最贴切的评论或许还要数奥威尔那句“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那一类,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
表现”。
到年间,奥威尔边创作《叶兰在空中飞舞》边在汉普斯特德的“爱书人角”书店兼职打工。他的朋友乔恩·金奇说他好像不情愿卖给任何人任何东西—这种情绪,许多书商想必很熟悉。我在每个月日记的开头摘引了《书店回忆》里的片段,借以说明今日的书店生活与奥威尔时代的共同点——和所在多有的不同点。
我小时候,威格敦是个热闹的地方。我和我两个年纪比较小的姐姐在距离小城一英里的农场长大,比起萧索、散落着绵羊和盐沼的旷野,威格敦在我们眼里仿佛一座繁荣的大都市。威格敦只有不到一千人口,位于盖勒韦*这个遭人遗忘的苏格兰西南角落。放眼望去,周边是连绵的鼓丘。威格敦所在的半岛名叫“马查斯”(源于盖尔语词machair,意思是肥沃、低洼的草原),四十英里的海岸线地形多变,既有沙滩又有峭壁和山洞。北方是盖勒韦山区,蜿蜒的南部高地路由此经过。最高的建筑是郡大楼,这座气势恢宏的法式市政府大楼从前是当地人称之为“郡”的市政总部。威格敦的经济支柱一是一家合作社性质的乳品厂,二是苏格兰最南部的威士忌酒厂“布拉德诺赫”,这两者占用了大量劳动人口。那时候,农业提供给农场工人的机会远比今天多,所以在城里城外都能找到工作。乳品厂于年倒闭,个人随之丢了工作;创立于年的酒厂也在年关门了。这给小城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原本是五金商店、蔬果店、礼品店、鞋店、糖果店和旅馆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紧闭的门和钉了木板的窗户。
不过现在,这地方又繁荣起来了一点,随之而来的还有乐观的气氛。人去楼空的乳品厂里进驻了一些小商号:一家铁匠铺,一个录音棚和火炉工坊占据着大部分空间。年,在一位名叫雷蒙德·阿姆斯特朗的北爱尔兰实业家热情照拂下,酒厂小批量恢复生产。威格敦同样时来运转,如今书店麇集,书商在此安家落户。曾经钉了木板的窗户重见天日,后面是逐渐兴旺的一家家小商号。
每个在店里工作的人都说,用同顾客交往得来的素材写本书绰绰有余——翻翻珍·坎贝尔的《书店怪问》就知此言不虚—所以,一向记性不好的我开始把书店里发生的事当aide-mémoire(法语:备忘录)记下来,心想将来或许能写成点东西。如果说开始的日期显得有点随意,那是因为它本来就是随意的。我刚好在2月5日想到要做这件事,从此每天写上一点。
今天的第一个客人(10点30分来的)是位老顾客:迪肯先生。他谈吐文雅,五十五岁上下,腰部长着一圈赘肉,不爱动的中年男人往往这样;乌黑却日渐稀少的头发费心梳理过,好让它们盖住头顶——有些秃顶男就是以这种毫无说服力的方法试图让别人相信他们依然发量丰裕。他的衣服剪裁考究,所以穿在身上也算整齐,不过他着装还是有问题:在衬衣下摆啊纽扣啊拉链啊这类细节上,他有点漫不经心。仿佛有人把他的衣服装进大炮里一下子朝他轰过去似的,虽然衣服终究是到了他身上,某些部分总归是不太顺当。在许多方面他是个理想的客人;他从来不会随便乱翻,每次过来都是已经确切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书了。伴随他需求的往往是一篇从《泰晤士报》上剪下来的书评,我们谁在柜台后面他就拿给谁看。他说话简明扼要,从不聊些有的没的,从不会粗鲁无礼,总是选择货到付款。除此之外,我对他一无所知,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说实话,我一直不懂他为什么要找我订书,明明很容易就能从亚马逊上买啊。也许他没有电脑。也许他根本不想要电脑。也许他属于快要死绝了的那一类人,知道要让书店活下去就得大力支持。(2月5日,星期三)
中午,一个穿战斗裤、戴贝雷帽的女人来到柜台前。她拿着六本书,其中包括两本近乎全新品相的高价艺术书。总价是38镑;她让我打折,我说这些书可以35镑给她,她回答道:“30镑不行吗?”书的价格明明已经是原定价的零头,还带折扣,顾客却还是觉得理应再砍掉百分之三十,这真是在严重考验我对人类尊严的信心。于是我拒绝再让一步。她付了35镑。珍妮特·斯特里特·波特说穿战斗裤的人应该统统被强行用降落伞投送进非军事区,现在我举双手赞成这个提议。(2月5日,星期三)
“进化”是妮基最喜欢的话题,不过把《物种起源》放到“小说”区域这种事情,她也是常常干的。我则还以颜色,把一本本《圣经》(她认为是历史类)跟长篇小说放在一起。(2月7日,星期五)
很多次买卖的起点都是一个陌生人打电话来,说亲近的人最近过世了,由他们负责处理逝者的藏书。此时的他们通常还沉浸在悲痛中,这情有可原,而我们也几乎不可能不为他们的痛苦所感染,哪怕是以最微末的方式。翻检亡故者的藏书让我们得以洞悉书籍原主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他们的性情。如今,我连在拜访朋友的时候,看到书架我都忍不住去留意,尤其是任何一本或许可以揭示他不为我所知一面的书。(2月8日,星期六)
就像许多乡下的邮局一样,威格敦的邮局其实是另一家店的一部分,店主人是个名叫威廉的北爱尔兰人,卖报刊,也卖玩具。想知道“性格阳光”的反面是什么,看看威廉就知道了。一目了然。他从来不笑,万事万物都能引起他的抱怨。我去邮局撂下邮包时,如果他在店里,我总是专门跟他道声“早上好”。难得他也会拨冗给我点回应,不过总是一句没好气的“好在哪里?”或者“我要不是困在这破烂地方,没准今天早上是挺好”。一般说来,你的招呼越是春风和煦,他的反应就越是充满敌意。为了测一测他心里到底能装下多少人间疾苦,他用三条透明胶带粘住了展架上的所有杂志,这下顾客就没法东翻西看了。维尔玛则完全是另一种人,风趣、机灵、友好。邮局实在是威格敦的社区活动中心——大家在一星期里总要去上一次,聊聊东家长西家短;讣告也贴在那里。(2月10日,星期一)
今天,有个在脸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