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醒来以为今天周五,一看日历才周二,我真的栓Q。”点开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千言万语,尽在一句“栓Q”。
说起最近热度颇高的流行语,很多人估计会想到“栓Q”。最初,广西桂林的一位70后农民自学英语,将单词“Thankyou”连读成了“栓Q”,没成想意外走红网络。然而,在频繁的使用中,该词原先承载的谢意早已褪色,成了诸多复杂情绪的安放之地,一言以蔽之,“我真的栓Q”。类似的网络流行语还有许多,“绝绝子”已然成了“赞美”的“最高级”,“芭比q”无意中成了“倒霉”的最高级,调侃意味之外,它们却也传递着时下诸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感受。
一笑之余,不少网友也在感慨,日常用语似乎越来越贫乏。年初,社交平台豆瓣上就悄然聚集起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该小组如今已有30余万成员,日常讨论区开设多个话题,试图在不借助流行语词的基础上寻回“失落”的表达力。不提“栓Q”,你会如何表达类似的复杂情绪?抛开“绝绝子”,你会如何形容夏日午后的窗外,又或是影子洒在石板上的踪迹?这些都指向了一个潜在的担忧,在流行语词遍地的今天,互联网上留给“好好说话”的空间还有多大。
关于这一现象,作家黄集伟在年左右已经有所觉察,且自那时起便开始了他的流行语词“收藏”之路。新书《空耳集》收录了他最近采撷的余个语词新果。我们借此与他聊起了收藏心得,进而谈到流行语词引发的争论等话题。在他看来,近年来人们对“失语”的担忧,实则是社会急剧变迁所带来的失重感的折射。因此,网络语词的流行本身并非“失语”的源头,与此相关的焦虑也大可不必:
“遍地‘绝绝子’之日,‘绝绝子’已入绝境,当男女老少都在哼唱‘孤勇者’时,其实真正的‘孤勇者’已然‘芭比q’。”
在访谈中,黄集伟谈道,相较于针对网络流行语的抽象分析,他更想捕捉、传达流行语词所传达的那些微妙感受。以下是新京报记者对黄集伟的专访。
黄集伟,作家,文字工作者,有《审美社会学》《纸上的后花园》《孤岛访谈录》《文案三章》“语词笔记”系列和“阅读笔记”系列等作品出版。
语言的钢丝常令人战战兢兢
新京报:先从这本新书聊起吧。在《空耳集》的作者介绍中,你被称为“语词收藏者”。你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些网络语词产生兴趣?这本书的写作契机是什么?“收藏”而非“收集”,虽是一字之差,但由此体现出的对这一现象的情感偏向似乎有所不同?
黄集伟:细说起来,大概早在年左右,我就注意到了当时新的表达越来越多,觉得语文这个事儿挺有意思。(我)至今还记得,当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一经曝出,引发连锁反应。从“水门事件”到后来的“拉链门”“虐囚门”“艳照门”,民主党总部所在地的那幢“水门”大厦,近乎一时间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构词要素,与无数“丑闻”沾亲带故。当时坊间还有句经典的流行语叫“你别和我克林顿”。
仔细想想,这句话的构词与内涵其实值得琢磨。“克林顿”从名词变为了动词,专指那种“合理而又详细的谎言”。早年间,那些晚上下班以陪客户吃饭为由晚回家乃至不回家的事儿主,多半会被媳妇讥刺:“你少跟我克林顿。”它对日常话语的渗透堪称现象级。从中能看到,世纪之交普遍存在的那种“男主外,女主内”分工之下,越来越多的女性潜意识中已然觉察到,家中男性的缺席并非“合理而正常”。
至于“收集”或“收藏”,确实不同。不过,更多是开个玩笑吧。老早就有朋友说,有收藏红木家具的,有收藏青花瓷的,但就是没听说收藏语词和俏皮话的……揶揄有效。在这个语境里,收集或收藏,其实差别又不大了,一个说笑,开心就好。
《空耳集》,黄集伟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年5月。
新京报:相较于体系化的语言研究,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更加零散,侧重日常发现和分享,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写作方式?
黄集伟:虽然我念过中文系,可这种万金油专业,跟语言学专业差很远。对我来说,语文是一个切入点,是我旁观世界的一个视角,所以《空耳集》更多是基于经验感知维度的观察,像蝴蝶标本采撷,像语文样本的标注、阐释,当然,偶有生发。“站在钢丝上的才是生活,其他一切都是候场”……这句话是高空杂技表演牛人尼克·瓦兰达说的。我力有不逮,不过心向往之而已。语言的钢丝常令人战战兢兢。
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也曾说过:“时间先安顿我们,继而又迷惑我们。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慢慢成熟,而其实我们只是安然无恙而已。我们以为自己很有担当,其实我们十分懦弱。我们所谓的务实,充其量不过是逃避现实,绝非直面以对。”面对时间,巴恩斯深感无力,这也是我在面对打马而过的流行语词时,感受到的那种“战战兢兢”。我清楚地意识到,这些词安顿了我们,却也可能迷惑我们,一不小心就看到了自己的沮丧、荣耀以及局限。相较于抽象分析,我更想捕捉、传达流行语词给我带来的那些微妙感受。
《时间的噪音》,[英]朱利安·巴恩斯著,严蓓雯译,译林出版社,年1月。
新京报: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词会让你感觉到“焦虑”吗?毕竟,就连很多年轻人似乎也很难跟上这种语词更新的步伐。
黄集伟:(我)倒没有因此而焦虑过。其实没谁命令我非要做什么,或者说非要怎样。“语词笔记”系列是个人爱好的产物,收获颇丰,《空耳集》是它的第8卷。20多年下来,我跟词语的关系越来越像好友,它们时不时会来敲门造访,说说话,聊聊天,很亲切。
新京报:这本书梳理了你对近年来涌现的网络新词的体悟,以单个语词的方式串联,那么,根据你的观察,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语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可否分享一个近日引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