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适当的示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天,我在教孩子识字的过程中,小朋友兴致不高,于是,我把他爸爸喊来,并跟他说:“爸爸不懂这些字,我教你,然后你去教他。”

孩子瞬间兴趣大涨,非常认真的学起来,然后“传授”给他爸爸,爸爸一本正经地充当起好学生的角色,整个场景,就像一个小学堂,温馨又充满求知欲。

第二天复习时,我指着前一天学的这些字,小朋友轻而易举就读出来,而且我发现,小朋友说出这些字的时候,他嘴角上扬,面露微笑,仿佛昨日的画面又浮现在他眼前。

正如儿童教育学家周海宏教授所说,得当的示弱教育,不仅可以保护孩子的天性,还能大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在亲子关系中,是很有意义的。

因此,与其说示弱是一种软弱,不如说示弱是一种爱的艺术,是立足长远的培养,它会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主角,在对人对事上都充满责任和担当。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位母亲竭尽全力的教孩子拼音,孩子却依然懵懵懂懂,为此她很无奈,有一次,她的母亲对孩子说:“姥姥小时候拼音也没学过,不如你教教姥姥吧!”

孩子一下充满动力,把自己学会的全部倾囊相授,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及时向妈妈请教,然后毫无保留地教给姥姥,有时候姥姥故意读错,孩子却异常耐心、认真的指导。

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教学目的,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却得到不一样的教学成果。格林先生在《放下自我,敢于装傻》中说道: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彰显自己的聪明才华。适当的示弱,会让孩子觉得“我是被需要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

幼儿园一名小朋友走向老师,要求老师帮他拉拉链,这位老师没有拒绝,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走过去蹲下来,手触到拉链准备拉时,假装被拉链划破手指,表示很疼,并露出痛苦的表情,孩子们得知老师受伤,纷纷跑过来围观慰问。

老师趁机说明自己手指受伤,不能帮小朋友拉拉链,试图让小朋友自己去完成,而且,提醒孩子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拉,拉的过程中要记得保护好自己的手。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手笨拙的拿起拉链两端,开始了拉拉链的实操。

老师通过“示弱”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小朋友学会了怎么拉拉链,而且培养了他们迎难而上的精神,一举两得。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孩子终究会长大,一味的包办,莫过于折断了孩子的翅膀,终究影响飞翔。

你的强势,可能换成孩子的懦弱

一位家长,事业有成,把孩子也“照顾”得很好,生活上有保姆,学习上有家教,孩子基本事情都不用做,转眼14岁了,家长发现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同龄人差很多,而且表情淡漠,目光空洞。

面对孩子的现状,家长恍然大悟,原来,自以为在“保护”孩子,却在将孩子推向堕落的深渊。有人说:如果事情我们都做了,孩子自然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如果我们有20%的事情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

有人也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当家与否,本质上不是因为穷,而是穷导致家长无法顾及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不得不早早独立,学会照顾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独立、责任与担当。

父母越强大,孩子的心理依赖就越强,家长不妨适当示弱,给予孩子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从中变得“强大”。

示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智慧

孩子终究要独立,父母终究也有变老的一天,我们可以保护孩子一时,却不能保护他们一世。因此,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独立的人格,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而示弱,正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有力武器,独立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次次的尝试与实践中,磨炼出来的。

学习的过程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面对困难,人类本能会选择逃避,如果父母还一味高高在上的命令,那么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抗拒心理;如果父母干脆大包大揽,那么也会增加孩子的依赖心理。

儿童教育家尹建莉曾说:“成人在教育儿童时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了一种破坏行为,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凡事不能走极端,教育也要以柔克刚。孔子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们不必装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真实地做自己,让父母在孩子的眼中,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也需要帮助与理解,每个人都喜欢“被需要”,这种需要会产生内在驱动力,会让小孩发挥潜能,充满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1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